李觏

(宋)   

(1009-1059),字泰伯,人称“吁江先生”,北宋南城县高阜镇(今属资溪县)人。著名思想家,“庆历新政”理论上的支持者。李觏自幼聪颖,五岁能调声律、习字画,十岁会作文章。却曾两次应试落榜,于是回乡潜心著述,奉养老母,产创立“吁江书院”,教授生徒,从学的常达百人。四十三岁时由范仲淹等人推荐入朝为太学助教,后升为直讲。李觏在青年时代就勤奋好学,关心时政。无论讲学还是著述,都处处以“康国济民为意”,他的著作大都是“愤吊世故,警宪邦国”的政论,被人誉为“皆从大处起议论”的“医国之书”。他在所撰写的《潜书》、《广潜书》、《礼论》、《周礼致太平论》、《安民》、《强兵》、《庆历民言》等著作中,针对北宋中期土地兼并,赋役繁重及治国理财等问题,提出了平土(即均田),“薄税敛、平徭役”以及强本节用、量入以为出的积极主张。在《易论》和《删定易图序论》中,他把自然界的一切看作是由阴阳二气会合而成,他说:“夫物以阴阳二气之会而后有象,象而后有形。”表达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他还从这个观点出发,在治理国家方面,强调“救弊之术莫大于变动”,要因时制宜,反对袭故蹈常,尽循前代政令。从理论上支持了当时的改革运动。


李觏

古诗词大全
诗文数量:273

送张鬷嘏

人意皆怀土,嗟君无故园

和苏著作麻姑十咏·其十·葛仙坛

仙翁犹在时,坛上何设施

和苏著作麻姑十咏·其一·鲁公碑

他人工字书,美好若妇女

和育王十二题·其十二·重台莲

长疑佛界中,天女来行乐

和育王十二题·其九·育王塔

尝闻有为法,佛说如梦幻

和育王十二题·其四·袈裟石

梵教一来东,群心日归向

和育王十二题·其二·佛迹峰

佛迹空在兹,佛心无处所

读长恨辞二首·其二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壁月

壁月迢迢出暮山,素娥心事问应难

鉴湖夜泛以明月到樽前为发句

明月到樽前,拿舟古岸边

读长恨辞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宗人宅仁在阁

江南尽是山水地,君子固求仁知名

和育王十二题·袈裟石

梵教一来东,群心日归向

和育王十二题·晋年松

典午既陵夷,群材共沦谢

和育王十二题·金沙池

遥闻金在沙,知是虚名号

和育王十二题(其九)育王塔

尝闻有为法,佛说如梦幻

和育王十二题(其五)明月台

月色固无改,台基亦不坏

和育王十二题(其二)佛迹峰

佛迹空在兹,佛心无处所

和育王十二题·八角殿

晋后千百年,兹殿俨如昔

和育王十二题·七佛石

万物虽散殊,孰非道之体

和苏著作麻姑十咏(其七)碧莲池

碧莲何岁开,我时不得见

和苏著作麻姑十咏(其一)鲁公碑

他人工字书,美好若妇女

和苏著作麻姑十咏(其十)葛仙坛

仙翁犹在时,坛上何设施

和苏著作麻姑十咏·秦人峰

秦法虽甚苛,秦吏若犹拙

和苏著作麻姑十咏·流杯池

幽居久不乐,心死如湿灰

和苏著作麻姑十咏·玳瑁石

前有县大夫,取此石为器

和苏著作麻姑十咏(其三)炼丹井

丹灶久已毁,井泉空独存

和苏著作麻姑十咏(其八)虎跑泉

虎跑本何为,彼将对以臆

和苏著作麻姑十咏(其九)丹霞洞

山西十数里,乃是丹霞洞

和苏著作麻姑十咏(其二)七星杉

五行与万类,有象皆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