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及弟子

(先秦)   

孟子(约公元前390年—约公元前305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周朝诸侯国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孟子及弟子

古诗词大全
诗文数量:11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奕秋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见梁襄王

弈秋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庄暴见孟子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