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沐三握发


   沐:洗头。洗一次头要停顿三次。形容渴求贤才,谦恭下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ī mù sān wò fà
成语注音 一 ㄇㄨˋ ㄙㄢ ㄨㄛˋ ㄈㄚˋ
成语简拼 ymswf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一沐三握發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5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沐:洗头。洗一次头要停顿三次。形容渴求贤才,谦恭下士。



成语示例


王日昃不暇食,周公~,何哉? 《晋书?顾荣传》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王充《论衡·书解》:“周公一沐三握发,为周攻法制而周道不弊。”


成语典故

源见“吐哺握发”。谓一次沐浴须三度握起已散之发,形容礼贤下士或政务繁忙。三国 魏 曹植《君子行》:“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见“一沐三捉发”。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干王恩高量广,不以初交见嫌,不以触犯见罪,虽兴周之姬旦,一饭三吐哺,~,无以过也。”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纯;专:专~。~心~意。 全;满:~生。~地水。 相同:~样。颜色不~。 另外的:蟋蟀~名促织。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 乃;竞:~至于此。 部分联成整体:统~。整齐划~。 或者:~胜~负。 初次:~见如故。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洗头发:~浴。栉风~雨(喻辛苦奔波,饱经风雨)。 润泽,或受润泽:~恩。 古代官员休假:~日。休~。 整治:助之~椁。 米汁。 姓。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手指弯曲合拢,执持:~手。~拳。~别。把~。掌~。~力。~笔。~管。~瑜(喻怀有美好的才德)。 量词,指一把大小或分量:一~粗。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 放,射:~射。百~百中。焕~。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 散开,分散:~散。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 打开,揭露:~现。~掘。 产生,出现:~生。~愤。奋~。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膨涨:~面。 显现,显出:~病。~抖。~憷。 开始动作:~动。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鬓~。怒~冲冠。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一』

《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𠀤漪入聲。 《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 《易·繫辭》天一地二。 《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  又《廣韻》同也。 《禮·樂記》禮樂𠛬政,其極一也。 《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  又少也。 《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 《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  又《增韻》純也。 《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 《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又均也。 《唐書·薛平傳》兵鎧完礪,徭賦均一。  又誠也。 《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  又正一。 《唐書·司馬承楨傳》得陶隱居正一法,逮四世矣。  又一一。 《韓非子·內儲篇》南郭處士請爲齊宣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韓愈詩》一一欲誰憐。 《蘇軾詩》好語似珠穿一一。  又《星經》天一星,在紫微宮門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又太一,山名,卽終南山。一名太乙。  又三一。 《前漢·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 《註》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氣也。  又尺一,詔版也。 《後漢·𨻰蕃傳》尺一選舉。 《註》版長尺一,以寫詔書。  又百一,詩篇名,魏應璩著。  又姓,明一炫宗。  又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婁氏,後改婁氏。  又一二三作壹貳叄。 《大學》壹是皆以修身爲本。 《史記·禮書》總一海內。 《前漢·霍光傳》作總壹。 《六書故》今惟財用出納之簿書,用壹貳叄以防姦易。  又《韻補》叶於利切,音懿。 《左思·吳都賦》藿蒳豆蔲,薑彙非一。江蘺之屬,海苔之類。  又叶弦雞切,音兮。 《參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

『沐』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卜切,音木。 《說文》濯髮也。 《詩·衞風》豈無膏沐。 《周禮·天官》宮人共王之沐浴。 《疏》沐用潘,浴用湯。  又《漢官儀》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  又潤澤之意。 《後漢·明帝紀》冬無宿雪,春不燠沐。 《註》沐,潤澤也。言無暄潤之氣。  又治也。 《禮·檀弓》夫子助之沐槨。  又溟沐,細密之雨也。 《揚子·太𤣥經》密雨溟沐。  又姓。漢有陳郡太守沐寵。

『三』

《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𡘋颯平聲。 《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 《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又姓。明三成志。  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聲。 《韻會》蘇暫切。 《論語》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參。 《博雅》參,三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 《前漢·𠛬法志》秦造參夷之誅。𡘋與三同。  又《韻補》叶疏簪切,音森。 《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握』

《唐韻》烏角切《集韻》《韻會》《正韻》乙角切,𠀤音渥。 《說文》搤持也。陸佃云:持五指也,在外爲持,在內爲握。 《詩·小雅》握粟出卜。 《儀禮·鄉射禮》箭籌長尺有握。 《註》握。本所持處也。 《又》大夫之矢,則兼束之,以茅上握焉。 《註》握,謂中央也。 《禮·王制》宗廟之牛,角握。 《前漢·律歷志》算法,用竹徑一分,長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爲一握。  又《集韻》烏谷切,音屋。小貌。 《易·萃卦》若號一握爲笑,鄭氏讀。 《前漢·司馬相如傳》委瑣握𪘏,拘文牽俗。 《註》握𪘏,局陿也。  又《爾雅·釋言》握,具也。 《疏》握持辦具也。 《鄭註》握卽屋字。  又與幄通。 《周禮·春官·巾車》翟車貝面組總,有握。 《註》有握,則無蓋矣。如今輧車是也。 《釋文》握音屋,又烏學反。  又於𠋫切,音漚。喪用束手者。或作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