篑:盛土的筐。用一筐土去堵塞长江大河的泛滥。比喻所用力量微薄,无济于事。
篑:盛土的筐。用一筐土去堵塞长江大河的泛滥。比喻所用力量微薄,无济于事。
欲以~之流,可谓不自量已。 宋·高登《上渊圣皇帝》
《汉书?何武等传赞》:“何武、王嘉,区区以一篑障江河,用没其身。”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纯;专:专~。~心~意。 全;满:~生。~地水。 相同:~样。颜色不~。 另外的:蟋蟀~名促织。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 乃;竞:~至于此。 部分联成整体:统~。整齐划~。 或者:~胜~负。 初次:~见如故。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古代盛土的筐子:~笼。功亏一~。
阻隔,遮挡:~蔽。~翳。~碍。故~。~眼法。一叶~目,不见泰山。 中国秦、汉两代边塞上作防御用的城堡:“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里,筑城~列亭,至庐朐”。 用作遮蔽、防卫的东西:屏~。 古同“幛”,画轴。
大河的通称:~山。~河。~天。~干(gān)(江边)。~心补漏(喻错过时机,补救已迟)。 特指中国长江:~防。~汉。~淮。~左(古代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亦指东晋、宋、齐、梁、陈各代的全部地区)。~右(a.古代指长江下游北岸,淮水中下游以南地区;b.旧时江西省的别称)。~东(古代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亦指三国时吴国的全部地区)。~表(古代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 姓。
水道的通称:~道。~沟。~谷。~流。~滩。~沿。~鲜(供食用的新鲜河鱼、河虾等)。~港。~湾。~网。~运。内~。 特指中国黄河:~套。~防。 指“银河系”:天~。~汉。
《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𠀤漪入聲。 《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 《易·繫辭》天一地二。 《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 又《廣韻》同也。 《禮·樂記》禮樂𠛬政,其極一也。 《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 又少也。 《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 《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 又《增韻》純也。 《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 《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又均也。 《唐書·薛平傳》兵鎧完礪,徭賦均一。 又誠也。 《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 又正一。 《唐書·司馬承楨傳》得陶隱居正一法,逮四世矣。 又一一。 《韓非子·內儲篇》南郭處士請爲齊宣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韓愈詩》一一欲誰憐。 《蘇軾詩》好語似珠穿一一。 又《星經》天一星,在紫微宮門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又太一,山名,卽終南山。一名太乙。 又三一。 《前漢·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 《註》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氣也。 又尺一,詔版也。 《後漢·𨻰蕃傳》尺一選舉。 《註》版長尺一,以寫詔書。 又百一,詩篇名,魏應璩著。 又姓,明一炫宗。 又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婁氏,後改婁氏。 又一二三作壹貳叄。 《大學》壹是皆以修身爲本。 《史記·禮書》總一海內。 《前漢·霍光傳》作總壹。 《六書故》今惟財用出納之簿書,用壹貳叄以防姦易。 又《韻補》叶於利切,音懿。 《左思·吳都賦》藿蒳豆蔲,薑彙非一。江蘺之屬,海苔之類。 又叶弦雞切,音兮。 《參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
『障』《唐韻》《集韻》《韻會》𠀤之亮切,音嶂。 《爾雅·釋言》障,畛也。 《註》謂壅障。 《說文》隔也。 《廣韻》界也。 《禮·月令》毋有障塞。 《左傳·昭元年》障大澤。 《註》陂障之。 又《釋名》障,衞也。 《左傳·定十三年》且成孟氏之保障也。 又《史記·秦始皇紀》築亭障以逐戎人。 又《張湯傳》居一障閒。 《註》障,謂塞上要險之處。別築城,置吏士守之。 又《廣韻》步障也。王君夫作絲布步障三十里,石崇作錦障五十里,以敵之。 又《廣韻》《集韻》諸良切《正韻》止良切,𠀤音璋。義同。◎按經傳釋文凡障字,平去二音皆可讀。 又《廣韻》丘山頂上平。通作章。 《爾雅·釋山》上正章。 《疏》正,猶平也。言山形上平者名章。 又《左傳·昭十九年》齊高發帥師伐莒,莒子奔紀障。 《註》紀障,莒邑。 又《正韻》障泥,鞍飾。亦作𩌬。 《集韻》本作墇。或作㢓。通作鄣。
『江』《唐韻》《集韻》《韻會》𠀤古雙切,音杠。水名。 《風俗通·山澤篇》江者,貢也。出珍物,可貢獻也。 《釋名》江,共也。小江流入其中,所公共也。 《說文》水出蜀湔氏徼外岷山,入海。 《書·禹貢》岷山導江。 《家語》夫江始於岷山,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津也,不舫舟,不避風雨,不可以涉。 又《書·禹貢》三江旣入。 《韋昭國語註》吳松江,錢塘江,浦陽江。 《郭璞·山海經註》岷山,大江水所出。崍山,南江水所出。崌山,北江水所出。南江,北江,皆東流注於大江。 《庾闡·揚都賦註》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爲婁江,東南入海爲東江,幷松江爲三。 《前漢·地理志註》三江,謂北江、中江、南江。 又九江,在荆州。 《書·禹貢》九江孔殷。 《正義》江以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爲江。 又州名。春秋時爲吳楚地,秦爲九江郡,晉爲潯陽郡,卽古江州。 《地理通釋》漢九江郡,本在江北,而今所謂江州者,實武昌郡之柴桑縣。後以江北之潯陽幷柴桑而立郡,又自江北徙治江南,以故江南得有潯陽之名。後又因潯陽而攺爲江州,實非古江州地也。 又姓。本伯益之後,爵封于江,後以國爲氏。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天潢旁江星。江星動,人涉水。 又帝江,神鳥。出天山,識歌舞。見《山海經》。 又《韻補》叶古紅切,音公。 《楚辭·九章》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今滇語呼江爲公。 又名江魚爲公魚。
『河』《唐韻》乎哥切《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𠀤音何。水名。 《說文》水出敦煌塞外崑崙山,發源注海。 《春秋·說題辭》河之爲言荷也。荷精分佈,懷隂引度也。 《釋名》河,下也。隨地下處而通流也。 《前漢·西域傳》河有兩源,一出蔥嶺,一出于闐。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爲中國河云。 《書·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 《爾雅·釋水》河出崑崙,色白,所渠幷千七百一川,色黃,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 又九河。 《書·禹貢》九河旣道。 《傳》九河,徒駭一,太史二,馬頰三,覆釜四,胡蘇五,𥳑六,絜七,鉤盤八,鬲津九。 又三河,謂河南,河北,河東也。 《後漢·光武紀》三河未澄,四關重擾。 又《小學紺珠》以黃河,析支河,湟中河爲三河。 又兩河,謂東河,西河也。 《爾雅·釋地》兩河閒曰冀州。 又州名。 《廣輿記》古西羌地,秦漢屬隴西,唐曰河州,明置河州衞。 又梗河。星名。 《甘氏星經》梗河三星,在大角帝座北。 又銀河,天河也。 又《趙崇絢雞肋》道家以目爲銀河。 又酒器也。 《乾𦠆子》裴鈞大宴有銀河,受一斗。 又淘河,鳥名。見《爾雅·釋鳥註》。 又姓,明河淸,長沙人。𦠆字从月从㢲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