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宁:再三嘱咐;周至:周到,细致。反复周详地再三嘱咐。形容办事周到。
丁宁:再三嘱咐;周至:周到,细致。反复周详地再三嘱咐。形容办事周到。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者或怪亮文采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
述补 反复周详地嘱咐。也形容办事谨慎周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论者或怪亮六彩不艳,而过于~。”△用于言行方面。
天干的第四位,用于作顺序第四的代称:~是~,卯是卯。 成年男子。 人口。 从事某种劳动的人:园~。
〔~~〕象声词,形容伐木、下棋、弹琴的声音。
平安,安定:~静。~谧。息事~人。 旧时已嫁的女子或在外子女回家省视父母:~亲。归~。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的别称。沪~铁路 姓。
情愿:~肯。~死不屈。~缺毋滥。 岂,难道:王侯将相~有种乎? 语助,无实际意义:不~唯是。
同“貯”。贮藏;积聚。 古代宫室门屏之间。
圈子,环绕:~围。~天。~转(zhuǎn )。~匝(①环绕;②周到)。 普遍、全面:~身。~延。~全。~游。 时期的一轮,亦特指一个星期:~岁。~年。~期。~星(十二年)。上~。 完备:~到。~密。~详。~正(端正)。~折(事情进行不顺利)。 给,接济:~济。 中国朝代名:西~。东~。北~。后~。 姓。
到:~此。自始~终。从古~今。~于。以~。甚~。 极、最:~少。~亲。~交(最相好的朋友)。~诚。~高无上。~理名言。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當經切,音玎。十幹名。 《說文》夏時萬物皆丁實。丁承丙,象人心。 《六書正譌》丁,蠆尾也,象形。凡造物必以金木爲丁附著之,因聲借爲丙丁字。 《爾雅·釋天》太歲在丁曰彊圉,月在丁曰圉。 《禮·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樂正習舞釋菜。 又《唐書·禮樂志》仲春,仲秋,釋奠於文宣王,皆以上丁。 又五丁,力士。 《蜀記》秦惠王欲伐蜀,造石牛,置金其後。蜀人使五丁力士拖石成道,秦遂伐蜀。 《杜甫詩》論功超五丁。 又六丁,神名。 《道書》陽官六甲,隂官六丁。謂六甲中丁神也。 又《爾雅·釋詁》丁,當也。 《註》相當値。 《詩·大雅》寧丁我躬。 又民丁。 《唐書·食貨志》租庸調之法,以人丁爲本。 又授田十畝,歲輸粟二斛,謂之租丁。 又《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 《杜甫詩》畦丁負籠至。 《宋史·高宗紀》團敎峒丁槍杖手。 《又》罷廉州貢珠,縱蛋丁自便。 《何異傳》募山丁,捕首亂者。 《唐璘傳》團結漁業茶鹽舟夫蘆丁,悉備燎舟之具。 《元史·博爾忽傳》畬丁溪子。 《橘錄》金橘高不及尺許,結實繁多。園丁種之,以鬻於市。 又零丁,或作伶仃,失志貌。 《晉書·李密傳》零丁孤苦,至於成立。 又彼此相屬曰丁寧。 《後漢·郞覬傳》丁寧再三,留神於此。俗作叮嚀。 又丁寧,鉦也。 《左傳·宣四年》楚伯棼射王,汰輈及鼔跗,著於丁寧。 又丁東,聲也。凡玉珮鐵馬聲皆曰丁當。當東二音古通。 又丁水。 《水經注》泗水又東南流,丁溪水注之。 又《爾雅·釋魚》魚枕謂之丁。 《註》枕在魚頭骨中,形似篆書丁字。 又丁子,科斗也。初生如丁有尾。 《莊子·天下篇》丁子有尾。 又肉丁,瘡名。 《物類相感賦》身上生肉丁,芝蔴花擦之。 又烏丁,茶名。見《本草》。 又吉丁,蟲名。 《本草註》甲蟲也。背正綠,有翅,在甲下,出嶺南賓澄諸州,人取帶之,令人喜好相愛。 又《貫休詩》蕨苞玉粉生香壟,菌蔟紅丁出靜槎。 《陸游詩》滿貯醇醪漬黃甲,密封小甕餉紅丁。皆詩人象形借用也。 又姓。本姜姓,齊太公子伋爲丁公,因以命氏。 又《逸書諡法》述義不克曰丁。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中莖切,音朾。 《詩·小雅》伐木丁丁。 《註》伐木聲相應也。 又《韻會小補》叶都陽切,音當。 《韓愈·贈張籍詩》相見不復期,零落甘所丁。嬌兒未絕乳,念之不能忘。 《正字通》唐書張弘靖傳,汝輩挽兩石弓,不如識一丁字。按續世說一丁作一个,因篆文个與丁相似。傳寫譌作丁。
『宁』《唐韻》直呂切《集韻》《韻會》展呂切,𠀤音佇。 《爾雅·釋宮》門屛之閒謂之宁。 《禮·曲禮》天子當宁而立。 《註》門內屛外,人君視朝所宁立處。 又《集韻》通作著。 《詩·齊風》俟我于宁乎而。今作著。 又《廣韻》直魚切《集韻》《韻會》《正韻》𨻰如切,𠀤音除。義同。 又《說文》宁辨積物也。象上隆四周之形。○按積物,與《爾雅》正意相背。《韻會》六麌分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乃定切,音佞。 《說文》所願也。 《徐曰》甯,猶寧也。今俗言寧可如此爲甯可如此。 又姓。 又邑名。 《春秋·僖七年》公會齊侯,宋公,𨻰世子款,鄭世子華,盟于甯母。 《註》高平方與縣東有泥母亭。 《左傳·文五年》晉陽處父聘于衞,反過甯,甯嬴從之。 《註》甯,晉邑,汲郡修武縣也。 《水經注》武王伐紂,勒兵于甯,更名甯曰修武。 又《集韻》《韻會》囊丁切《正韻》奴經切,𠀤與寧同。 《前漢·郊祀歌》周流常羊思所幷,穰穰復正直往甯。 《註》言獲福旣多,歸於正道,克當往日所願。 又《王莽傳》永以康甯。 《玉篇》古文寧字。註詳十一畫。 《說文》安也。从宀从心,在皿上。皿,人之飮食器,所以安人也。 《集韻》同寧。願也。 《前漢·王莽傳》永以康寗。 又乃定切,音佞。邑名。 又姓。 又《類篇》从心作甯。司馬氏曰:甯𠀤从冉,非是。今詳用部甯字註。 《唐韻》奴丁切《集韻》《韻會》囊丁切《正韻》奴經切,𠀤佞平聲。 《說文》願詞也。从丂,寍聲。 又安也。 《易·乾卦》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詩·大雅》文王有聲,遹求厥寧。 《書·康誥》裕乃以民寧。 《註》行寬政,乃以安民也。 又《書·洪範》五福,三曰康寧。 《註》無疾病也。 又女嫁歸省父母曰寧。 《詩·周南》歸寧父母。 又予寧居喪也。 《前漢·哀帝紀》博士弟子父母喪,子寧三年。 又無寧,寧也,願辭也。 《左傳·隱十一年》無寧兹許公復奉其社稷。 又《襄二十六年》若不幸而過,寧僭無濫。 《書·大禹謨》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又丁寧,屬付諄復也。 《前漢·郞顗傳》丁寧再三。俗作叮嚀。 又丁寧,鉦也。 《左傳·宣四年》著於丁寧。 《正義》言著於丁寧,則丁寧是器。 《晉語》伐備鐘鼓,聲罪也。戰以錞于丁寧,儆其民也。是丁寧,戰之用也。 又州名,秦北郡,魏置華州,西魏改寧州。 又姓。 又《集韻》乃定切,音佞。通甯。 《前漢·郊祀歌》穰穰復正直往甯。 《師古註》叶音平聲。言獲福旣多,歸於正道,克當往日所願也。 又叶乃挺切,佞上聲。 《張載·七命》王猷四塞,圅夏謐寧。丹冥投烽,靑徼釋警。 又叶女良切,音娘。 《蘇軾·富鄭公𥓓》堂堂韓公,與萊相望。再聘於燕,四方以寧。望平聲。 《韻會》本作寧,經史作寧,俗作寜。寧从丂。
『周』《唐韻》職流切《集韻》《韻會》之由切,𠀤音州。 《廣韻》徧也。 《易·繫辭》知周乎萬物。 又至也。 《書·泰誓》雖有周親,不如仁人。 《傳》周,至也。 又忠信也。 《書·太甲》自周有終。 《傳》用忠信有終也。 《詩·小雅》行歸于周。 《論語》君子周而不比。 《註》忠信爲周,阿黨爲比。 又終也。 《左傳·昭二十年》以周事子。 《註》周,猶終竟也。 又《說文》密也。 《管子·樞言篇》先王貴當貴周,周者不出于口,不見于色,一龍一蛇,一日五化,之謂周。 《註》深密不測,故周也。 又曲也。 《詩·唐風》生于道周。 《傳》周,曲也。 又《詩·周南疏》周,代名,其地在岐山之陽,漢屬扶風美陽縣。 又《廣韻》備也。 《前漢·路溫舒傳》鍛錬而周內之。 《註》晉灼曰:精熟周悉,致之法中也。 又《廣韻》周帀也。 《前漢·劉向傳》周回五里有餘。 《韻會》俗作週,非。 又鳥名。 《爾雅·釋鳥》巂周。 《疏》今謂之子規。 又《韓非子·說林篇》鳥有周周者,重首而屈尾,將欲飮于河則必顚,乃銜其羽而飮之。一作翢。 又不周,山名,在崑崙。 《屈原·離騷》路不周以左轉兮。 又風名。 《白虎通》西北曰不周風。不周者,不交也,言隂氣未合化也。 又陽周,平周,定周,皆縣名。 《前漢·地理志》上郡陽周縣,西河郡平周縣,鬰林郡定周縣。 又姓。 《廣韻》本自周平王子,別封汝川,人謂之周家,因氏焉。 又魏獻帝次兄普氏,後攺爲周氏。 又複姓,魏初徴士燉煌周生烈。 又與賙通。 《論語》君子周急不繼富。 《孟子》君之於氓也,固周之。 又叶市朱切,音殊。 《季歷哀慕歌》梧桐萋萋,生于道周。宮榭徘徊,臺閣旣除。 《字彙補》古文周字。註詳口部五畫。
『至』《唐韻》《集韻》《韻會》脂利切《正韻》支義切,𠀤音摯。 《說文》飛鳥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來也。 《玉篇》來也。 《詩·小雅》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禮·樂記》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 《註》至,來也。 又《玉篇》達也,由此達彼也。 《書·無逸》自朝至于日中昃。 《詩·小雅》我征徂西,至于艽野。 又極也。 《易·坤卦》至哉坤元。 《註》至謂至極也。 又《繫辭》易其至矣乎。 《莊子·逍遙遊》故曰:至人無己。 《註》至極之人。 又善也。 《禮·坊記》以此坊民婦猶有不至者。 《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覆之而角至。 《註》至,猶善也。 又大也。 又《易·復卦》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註》冬至,隂之復也。夏至,陽之復也。 《正字通》夏至曰日長至,是日晝漏刻五十九,夜四十一,先此漏刻尚五十八。日之長于是而極,故曰日長至,至取極至之義。呂覽十二紀:仲夏月,日長至是也。冬至亦曰日長至,是日晝漏刻四十一,夜五十九,過此晝漏卽四十二刻。日之長,於是而始,故亦曰日長至。至取來至之義。禮郊特牲曰:郊之祭,迎長日之至是也。然呂覽於仲冬則又曰日短至。黃震曰:世俗多誤冬至爲長至,不知乃短至也。據此說,短至宜爲冬至,亦謂之日長至者,陽之始長也,扶陽抑隂之義也。 又至掌,蟲名。 《爾雅·釋蟲》蛭蝚至掌。 《亢倉子·臣道篇》至人忘情。 又《集韻》《韻會》𠀤徒結切,音咥。單至,輕發貌。 《列子·力命篇》墨杘單至。 又《韻補》叶職日切,音窒。 《詩·豳風》鸛鳴于垤,婦歎于室。灑埽穹窒,我征聿至。 又叶章移切,音支。 《梁武帝擬古詩》日期久不歸,鄕國曠音輝。音輝空結遲,半寢覺如至。叶上期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