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沽


   河北省 境 白河 支流,相传有七十二沽,其在 天津 者有二十一沽,故亦以借指 天津 。 清 黄遵宪 《水滨》诗:“七十二沽秋色满,不堪吹鬢半胡尘。” 钱仲联 注引《畿辅通志》:“ 天津 有七十二沽之名,在县境者实祇二十一沽,皆从 西潞河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qī shí èr gū
成语简拼 qseg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河北省 境 白河 支流,相传有七十二沽,其在 天津 者有二十一沽,故亦以借指 天津 。 清 黄遵宪 《水滨》诗:“七十二沽秋色满,不堪吹鬢半胡尘。” 钱仲联 注引《畿辅通志》:“ 天津 有七十二沽之名,在县境者实祇二十一沽,皆从 西潞河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

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 表示多、久:~室九空。 表示达到顶点:~足。~成。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 双,比:独一无~。 两样,别的:~话。不~价。

买:~酒。~名钓誉。 卖:待价而~。 天津市的别称。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七』

《唐韻》親吉切《集韻》《韻會》《正韻》戚悉切,𡘋音桼。少陽數也。 《說文》陽之正也,从一,微隂从中衺出也。 《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註》七政,日月五星也。 《詩·唐風》豈曰無衣七兮。 《註》侯伯七命,車服皆以七爲節。  又詞家以七名篇,雖八首,問對凡七。七者,問對之別名,始枚乗七發,後傅毅七激,崔駰七依,曹植七啓,張協七命,繼之凡十餘家。  又三七,藥名。 《本草綱目》言葉左三右四,故名。一說本名山桼。  又姓。明七希賢。  又人名。 《續仙傳》殷七七,名文祥。 《蘇軾詩》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論時節遣花開。 《正字通》或通作㭍桼漆。柒。

『十』

《唐韻》《韻會》是執切《集韻》寔入切《正韻》寔執切,𠀤音拾。 《說文》十,數之具也。一爲東西,丨爲南北,則四方中央具矣。易,數生于一,成于十。 《易·繫辭》天九地十。 《前漢·韓安國傳》利不十者,不易業。  又通作什。 《孟子》或相什百。 《前漢·谷永傳》天所不饗,什倍於前。 《枚乗傳》此其與秦地相什,而功相百。  又《韻會》令官文書借作拾。  又《陸游老學菴筆記》轉平聲,可讀爲諶。白樂天詩:綠浪東西南北路,紅欄三百九十橋。宋文安公宮詞:三十六所春宮館,一一香風送管絃。鼂以道詩:煩君一日殷勤意,示我十年感遇詩。

『二』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而至切,音樲。地數之始,卽偶之兩畫而變之也。 《易·繫辭》分而爲二,以象兩。 《左傳·定四年》衞侯將會,使祝佗從。佗曰:若又共二徼大罪也。 《註》謂兼二職。 《荀子·議兵篇》權出於一者强,權出於二者弱。 《史記·韓信傳》功無二於天下。 《前漢·嚴助傳》詔曰:子在朕前之時,知略輻輳,以爲天下少雙,海內寡二。  又巽二,風神名。  又古貨布文帝字。見《六書略》。𠄠字上下畫均齊。上畫短者,乃古文上字也。今相仍上短下長作二字,非。貳。𠄞𠄠𠄟二。

『沽』

《唐韻》古胡切《集韻》《韻會》《正韻》攻乎切,𠀤音孤。水名。 《前漢·地理志》沽水出漁陽塞外,東至泉州入海。 《水經注》沽河出塞外禦夷鎭西北丹花嶺。  又賣也。 《論語》求善賈而沽諸。  又買也,別作酤。 《詩·小雅》無酒酤我。  又《廣韻》公戸切《集韻》《韻會》古五切《正韻》公五切,𠀤音古。屠沽,賣酒者。 《尸子》屠者割肉知牛之多少,則沽者亦知酒之多少也。  又略也。 《禮·檀弓》杜橋之母喪,宮中無相,以爲沽也。  又物之麤惡者曰沽。 《周禮·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與其等。 《註》謂功沽上下。 《疏》沽謂麤惡者,爲下等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慕切,音顧。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