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事先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得十分充足。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
第二:~日。~子。~等。~要。 质量、品质较差的:~品。~货。 等第,顺序:~第。~序。名~。 化学上指酸根或化合物中少含两个氧原子的:~氯酸。 中间:胸~。 量词,回:~数(shù)。初~。三番五~。 旅行所居止之处所:旅~。舟~。~所。 姓。
用器物计算东西的多少或长短:用尺~布。用斗~米。车载斗~。~体温。 估量:思~。打~。
旧指测量东西多少的器物,如斗、升等。 能容纳、禁受的限度:酒~。气~。胆~。度~。 数的多少:数~。质~。降雨~。限~供应。 估计,审度:~力。~入为出。
人穿在身上用以蔽体的东西:~服。~着(zhuó)。~冠。~架。~锦还(huān)乡。 披或包在物体外面的东西:炮~。糖~。肠~。 姓。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纯;专:专~。~心~意。 全;满:~生。~地水。 相同:~样。颜色不~。 另外的:蟋蟀~名促织。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 乃;竞:~至于此。 部分联成整体:统~。整齐划~。 或者:~胜~负。 初次:~见如故。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第二:~日。~子。~等。~要。 质量、品质较差的:~品。~货。 等第,顺序:~第。~序。名~。 化学上指酸根或化合物中少含两个氧原子的:~氯酸。 中间:胸~。 量词,回:~数(shù)。初~。三番五~。 旅行所居止之处所:旅~。舟~。~所。 姓。
用剪子剪布或用刀子割纸:~剪。~缝。~衣。对~。 减除,去掉一部分:~减。~军。~员。 决定,判断:~判。~夺(考虑决定)。~决。~度(duó)。~断。 安排取舍:体~。别~。独出心~。 节制,抑止:制~。独~。 杀:自~。 古同“才”,仅,方。
《唐韻》親吉切《集韻》《韻會》《正韻》戚悉切,𡘋音桼。少陽數也。 《說文》陽之正也,从一,微隂从中衺出也。 《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註》七政,日月五星也。 《詩·唐風》豈曰無衣七兮。 《註》侯伯七命,車服皆以七爲節。 又詞家以七名篇,雖八首,問對凡七。七者,問對之別名,始枚乗七發,後傅毅七激,崔駰七依,曹植七啓,張協七命,繼之凡十餘家。 又三七,藥名。 《本草綱目》言葉左三右四,故名。一說本名山桼。 又姓。明七希賢。 又人名。 《續仙傳》殷七七,名文祥。 《蘇軾詩》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論時節遣花開。 《正字通》或通作㭍桼漆。柒。
『次』《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七四切,音佽。 《說文》不前不精也。 《徐曰》不前是次於上也,不精是其次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畫繢之事,靑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 《左傳·襄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又師止曰次。 《左傳·莊三年》凡師一宿爲舍,再宿爲信,過信爲次。 《書·泰誓》戊午,王次于河朔。 又位次。 《周禮·春官》大史祭之日,執書以次位常。 《疏》謂執行祭祀之書,各居所掌位次也。 《左傳·襄二十三年》敬共朝夕,恪居官次。 又次舍。 《周禮·天官》宮正,以時比宮中之官府、次舍之衆寡。 《鄭註》次諸吏直宿,若今之部署諸廬者,舍其所居寺。 《又》宮伯,授八次八舍之職事。 《註》鄭司農云:庶子衞王宮,在內爲次,在外爲舍。 又凡舍皆曰次。 《左傳·襄二十六年》師陳焚次。 《杜註》次,舍也。焚舍,示必死。 又安行旅之處爲旅次。 《易·旅二爻》旅卽次。 又處也。 《魯語》五𠛬三次。 《註》次,處也。三次,謂朝、野、市。 又張幄於所止之處亦曰次。 《周禮·天官》掌次,朝日祀五帝,則張大次小次。 《鄭註》次謂幄也。大幄,初往所止居也。小幄,謂接祭退俟之處。 又《儀禮·士冠禮》賔就次。 《鄭註》次,門外更衣處。必帷幕簟席爲之。 又市亭也。 《周禮·地官》司市,于思次以令市,而聽大治大訟。涖于介次,而聽小治小訟。 《註》思次,若今市亭也。介次,市亭之屬。別小者也。鄭司農云:次,市中𠋫樓。 又星之躔舍爲次。 《禮·月令》日窮于次。 《註》次,舍也。正義曰:謂去年季冬,日次於𤣥枵,從此以來,每引移次他辰,至此月窮盡,還次𤣥枵,故云日窮於次。 又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辰。次之與辰,上下相值。如星紀在丑,斗牛之次。𤣥枵在子,虛危之次。 又胷中曰胷次。 《莊子·田子方》喜怒哀樂,不入於胷次。 《註》次,中也。 又席閒曰席次。 《孔稚圭·北山移文》眉軒席次。 又至也。 《史記·酷吏杜周傳》內深次骨。 《註》李奇曰:其用罪,深刻至骨。 又造次,猶言草次。急遽貌。 《論語》造次必於是。 《前漢·河閒獻王傳》造次必於儒者。 又編髮爲首飾之名。 《儀禮·士昏禮》女次純衣纁袡。 《註》次,首飾,今時髲也。 《疏》《周禮》追師掌后之首服副編次。言次第髮長短爲之,如髲鬄也。別作䯸。 又雞次,楚典名。 《戰國策》蒙穀獻雞次之典而百官治。 又水名,在高平。 《水經注》若水與石門水合,水有五原,東水導源高平縣西八十里,西北流,次水注之。 又諸次,山名。亦水名。 《山海經》有大次山,小次山。 又諸次之山,諸次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河,是山多木無草。 又居次,匈奴女號,若漢公主。 《前漢·常惠傳》獲單于父行及嫂居次。 《匈奴傳》王昭君長女爲須卜居次,小女爲當于居次。 又姓。 《呂氏春秋》荆有勇士次非,亦作佽。 又《集韻》資四切,音恣。楡次,地名。 《廣輿記》楡次,縣屬太原府。 又《集韻》《正韻》𠀤津私切,音咨。次且,欲前不前也。 《易·夬卦》其行次且。《易經考異》作𨀥跙,王、鄭、馬皆作趦趄。 又湑次,漢縣名,在武威郡。 《孟康曰》次音咨。 又《集韻》才資切,音慈。具次,山名,通作茨。 又《楚辭·九歎》今余邦之橫陷兮,宗鬼神之無次。閔先嗣之中絕兮,心惶惑而息悲。次亦叶慈。
『量』《廣韻》《集韻》《韻會》力讓切《正韻》力仗切,𠀤音亮。 《集韻》斗斛曰量。 《書·舜典》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釋文》量,力尚切,斗斛也。 《左傳·昭三年》齊舊四量,豆區釜鍾。 《禮·明堂位》頒度量,而天下大服。 《註》量,謂豆、區、斗、斛、筐、筥所容受。 《前漢·律歷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 又《正韻》度量,能容之謂量。 《蜀志·黃權傳》魏文帝察其有局量。 《程子遺書》或問:量可學乎。曰:可。學進則識進,識進則量進,人量隨識長,亦有識高而量不長者,識未至也。 又限也。 《禮·禮運》月以爲量。 《疏》量,猶分限也。 又《禮·曲禮》凡祭宗廟之禮幣曰量幣。 《釋文》量,音亮。 又音良。 又審也。 《禮·少儀》事君者量而后入,不入而后量。 《釋文》量,音亮。 又酒量。 《論語》惟酒無量不及亂。 《東都事略》太祖謂王審琦曰:天必賜卿酒量。 又《唐韻》《集韻》《韻會》呂張切《正韻》龍張切,𠀤音良。 《說文》稱輕重也。 《馮衍·遂志賦》弃衡石而意量兮。 又《廣韻》度多少也。 《增韻》槪量多寡也。 《唐書·武后紀》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 又度長短也。 《周禮·夏官》量人。 《註》量,猶度也。謂以丈尺度地。 《前漢·枚乗傳》銖銖而稱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過。石稱丈量,徑而寡失。 又《韻會》商量。 又《博雅》量,度也。 《左傳·隱十一年》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 《釋文》量,音良。 《韓愈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按古文亮、良二音通,今讀度量,器量爲亮,讀丈量,商量爲良,二音遂分。 又《山海經》犬封國有文馬,縞身朱𩯡,目若黃金,名曰吉量。 《註》郭璞曰:一作良。 又《字彙補》與緉同。雙履也。 《世說》阮孚曰:未知能著幾量屐。
『衣』《唐韻》《集韻》《韻會》𠀤於希切,音依。 《說文》上曰衣,下曰裳。 《世本》胡曹作衣。黃帝時人。 《白虎通》衣者,隱也。 《釋名》衣,依也。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 《玉篇》所以形軀依也。 《類篇》象覆二人之形。 《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禮·玉藻》衣,正色。裳,閒色。 《傅𤣥·衣銘》衣服從其儀,君子德也。衣以飾外,德以飾內。 又絲衣,祭服也。 《詩·周額》絲衣其紑。 又《博雅》寢衣,衾,𩏩服也。 又《釋名》中衣,言在外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 又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閒施一襠,以養心也。 又面衣。 《晉書·惠帝紀》尚書高光進面衣。 又耳衣。 《唐·邊塞曲》金縫耳衣寒。 又綴衣,掌衣服官名。 《書·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綴衣、虎賁。 又白衣,未仕之稱。 《後漢·崔駰傳》憲諫以爲不宜與白衣會。 又牛衣,編亂麻爲之。卽今俗呼爲龍具者。 《前漢·王章傳》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 又垣衣,苔也。 《王融詩》垣衣不可裳。 又姓。 《通志·氏族略》見《姓苑》。 《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祐。 又人名。 《高士傳》被衣,堯時人。蒲衣,舜時人。 又靑衣,地名。 《史記·彭越傳》處蜀靑衣。 《註》今爲臨卭。 又借服膺意。 《書·康誥》紹聞衣德言。 又《唐韻》於旣切,讀去聲。服之也。 《玉篇》以衣被人也。 《增韻》著衣也。 《晏子·雜下篇》衣十升之布。 《前漢·東方朔傳》身衣弋綈。 又《韻補》於斤切。齊人言衣聲如殷,今姓有衣者,殷之謂歟。 一作㐆。 《通志·六書略》卽衣字,从向、身。
『一』《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𠀤漪入聲。 《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 《易·繫辭》天一地二。 《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 又《廣韻》同也。 《禮·樂記》禮樂𠛬政,其極一也。 《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 又少也。 《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 《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 又《增韻》純也。 《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 《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又均也。 《唐書·薛平傳》兵鎧完礪,徭賦均一。 又誠也。 《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 又正一。 《唐書·司馬承楨傳》得陶隱居正一法,逮四世矣。 又一一。 《韓非子·內儲篇》南郭處士請爲齊宣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韓愈詩》一一欲誰憐。 《蘇軾詩》好語似珠穿一一。 又《星經》天一星,在紫微宮門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又太一,山名,卽終南山。一名太乙。 又三一。 《前漢·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 《註》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氣也。 又尺一,詔版也。 《後漢·𨻰蕃傳》尺一選舉。 《註》版長尺一,以寫詔書。 又百一,詩篇名,魏應璩著。 又姓,明一炫宗。 又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婁氏,後改婁氏。 又一二三作壹貳叄。 《大學》壹是皆以修身爲本。 《史記·禮書》總一海內。 《前漢·霍光傳》作總壹。 《六書故》今惟財用出納之簿書,用壹貳叄以防姦易。 又《韻補》叶於利切,音懿。 《左思·吳都賦》藿蒳豆蔲,薑彙非一。江蘺之屬,海苔之類。 又叶弦雞切,音兮。 《參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
『次』《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七四切,音佽。 《說文》不前不精也。 《徐曰》不前是次於上也,不精是其次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畫繢之事,靑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 《左傳·襄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又師止曰次。 《左傳·莊三年》凡師一宿爲舍,再宿爲信,過信爲次。 《書·泰誓》戊午,王次于河朔。 又位次。 《周禮·春官》大史祭之日,執書以次位常。 《疏》謂執行祭祀之書,各居所掌位次也。 《左傳·襄二十三年》敬共朝夕,恪居官次。 又次舍。 《周禮·天官》宮正,以時比宮中之官府、次舍之衆寡。 《鄭註》次諸吏直宿,若今之部署諸廬者,舍其所居寺。 《又》宮伯,授八次八舍之職事。 《註》鄭司農云:庶子衞王宮,在內爲次,在外爲舍。 又凡舍皆曰次。 《左傳·襄二十六年》師陳焚次。 《杜註》次,舍也。焚舍,示必死。 又安行旅之處爲旅次。 《易·旅二爻》旅卽次。 又處也。 《魯語》五𠛬三次。 《註》次,處也。三次,謂朝、野、市。 又張幄於所止之處亦曰次。 《周禮·天官》掌次,朝日祀五帝,則張大次小次。 《鄭註》次謂幄也。大幄,初往所止居也。小幄,謂接祭退俟之處。 又《儀禮·士冠禮》賔就次。 《鄭註》次,門外更衣處。必帷幕簟席爲之。 又市亭也。 《周禮·地官》司市,于思次以令市,而聽大治大訟。涖于介次,而聽小治小訟。 《註》思次,若今市亭也。介次,市亭之屬。別小者也。鄭司農云:次,市中𠋫樓。 又星之躔舍爲次。 《禮·月令》日窮于次。 《註》次,舍也。正義曰:謂去年季冬,日次於𤣥枵,從此以來,每引移次他辰,至此月窮盡,還次𤣥枵,故云日窮於次。 又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辰。次之與辰,上下相值。如星紀在丑,斗牛之次。𤣥枵在子,虛危之次。 又胷中曰胷次。 《莊子·田子方》喜怒哀樂,不入於胷次。 《註》次,中也。 又席閒曰席次。 《孔稚圭·北山移文》眉軒席次。 又至也。 《史記·酷吏杜周傳》內深次骨。 《註》李奇曰:其用罪,深刻至骨。 又造次,猶言草次。急遽貌。 《論語》造次必於是。 《前漢·河閒獻王傳》造次必於儒者。 又編髮爲首飾之名。 《儀禮·士昏禮》女次純衣纁袡。 《註》次,首飾,今時髲也。 《疏》《周禮》追師掌后之首服副編次。言次第髮長短爲之,如髲鬄也。別作䯸。 又雞次,楚典名。 《戰國策》蒙穀獻雞次之典而百官治。 又水名,在高平。 《水經注》若水與石門水合,水有五原,東水導源高平縣西八十里,西北流,次水注之。 又諸次,山名。亦水名。 《山海經》有大次山,小次山。 又諸次之山,諸次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河,是山多木無草。 又居次,匈奴女號,若漢公主。 《前漢·常惠傳》獲單于父行及嫂居次。 《匈奴傳》王昭君長女爲須卜居次,小女爲當于居次。 又姓。 《呂氏春秋》荆有勇士次非,亦作佽。 又《集韻》資四切,音恣。楡次,地名。 《廣輿記》楡次,縣屬太原府。 又《集韻》《正韻》𠀤津私切,音咨。次且,欲前不前也。 《易·夬卦》其行次且。《易經考異》作𨀥跙,王、鄭、馬皆作趦趄。 又湑次,漢縣名,在武威郡。 《孟康曰》次音咨。 又《集韻》才資切,音慈。具次,山名,通作茨。 又《楚辭·九歎》今余邦之橫陷兮,宗鬼神之無次。閔先嗣之中絕兮,心惶惑而息悲。次亦叶慈。
『裁』《唐韻》昨哉切《集韻》《韻會》牆來切,𠀤音材。 《說文》制衣也。 《玉篇》裂也。 又《儀禮·士喪禮疏》布單衣,漢時名爲通裁。 又節也。 《易·繫辭》化而裁之謂之變。 《吳語》救其不足,裁其有餘。 又鑒別也。 《後漢·李膺傳》獨持風裁。 又自裁,自殺也。 《前漢·霍光傳》卒有物故自裁。 又裁度也,與財通。 《易·泰卦》后以財成天地之道。 又通纔。 《前漢·功臣傳》戸口可得而數,裁什二三。 又《廣韻》昨代切,音在。亦製裁也。 《穀梁傳序》準裁靡定。 《註》讀去聲。 又《韻補》叶前西切,音齊。 《楚辭·惜誓》黃鵠後時而寄處兮,鴟梟羣而制之。神龍失水而陸居兮,爲螻蟻之所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