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纵七擒


   见“七纵七禽”。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qī zòng qī qín
成语注音 ㄑ一 ㄗㄨㄥˋ ㄑ一 ㄑ一ㄣˊ
成语简拼 qzqq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七縱七擒
成语英文 catch and release seven times
成语组合  ABAC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见“七纵七禽”。


近义词



成语示例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北敌势方强,娄师德八遇八克;南蛮心未服,诸葛亮七纵七擒。”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擒),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擒”的古字),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后以比喻善于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悦诚服。唐 沈亚之《省试策三道.第二问》:“众君子备详前志,多综流略,必有善师善战之术,七纵七擒之方。” 连动 放了七次又抓了七次。形容轻松自如地控制对方。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阵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阵,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禽:通擒),而亮犹遣获。”《闽都别记》上:“李生曰:‘小生乃是邻村人氏,与咬,与食都愿,惟~不愿。’”△褒义。多用于表示描写人的胆魄谋略方面。也作“七擒七纵”。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

捉拿:~拿。生~。就~。欲~故纵。~贼先~王。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七』

《唐韻》親吉切《集韻》《韻會》《正韻》戚悉切,𡘋音桼。少陽數也。 《說文》陽之正也,从一,微隂从中衺出也。 《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註》七政,日月五星也。 《詩·唐風》豈曰無衣七兮。 《註》侯伯七命,車服皆以七爲節。  又詞家以七名篇,雖八首,問對凡七。七者,問對之別名,始枚乗七發,後傅毅七激,崔駰七依,曹植七啓,張協七命,繼之凡十餘家。  又三七,藥名。 《本草綱目》言葉左三右四,故名。一說本名山桼。  又姓。明七希賢。  又人名。 《續仙傳》殷七七,名文祥。 《蘇軾詩》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論時節遣花開。 《正字通》或通作㭍桼漆。柒。

『七』

《唐韻》親吉切《集韻》《韻會》《正韻》戚悉切,𡘋音桼。少陽數也。 《說文》陽之正也,从一,微隂从中衺出也。 《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註》七政,日月五星也。 《詩·唐風》豈曰無衣七兮。 《註》侯伯七命,車服皆以七爲節。  又詞家以七名篇,雖八首,問對凡七。七者,問對之別名,始枚乗七發,後傅毅七激,崔駰七依,曹植七啓,張協七命,繼之凡十餘家。  又三七,藥名。 《本草綱目》言葉左三右四,故名。一說本名山桼。  又姓。明七希賢。  又人名。 《續仙傳》殷七七,名文祥。 《蘇軾詩》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論時節遣花開。 《正字通》或通作㭍桼漆。柒。

『擒』

《唐韻》巨今切《集韻》《韻會》《正韻》渠金切,𠀤音琴。與捦同。詳捦字註。 《禮·曲禮·不離禽獸疏》禽者,擒也。言鳥力小,可擒捉而取之。通作禽。  又《集韻》巨禁切,音噤。與扲同。見扲字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