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全之策


   绝对可靠、没有任何漏洞的办法。全:周到;策:计谋、办法。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wàn quán zhī cè
成语注音 ㄨㄢˋ ㄑㄨㄢˊ ㄓ ㄘㄜˋ
成语正音 “策”,不能读作“chè”。
成语简拼 wqzc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萬全之筞
成语英文 a completely safe plan(a sure card)
成语日文 万全の策(さく)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绝对可靠、没有任何漏洞的办法。全:周到;策:计谋、办法。



反义词



成语示例


必思一万全之策,方可无虞。(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刘表传》:“故为将军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将重德将军;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也。”


成语典故

极其周到妥帖的计谋。《三国志.魏书.刘表传》:“故为将军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将军,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也。”《梁书.武帝纪上》:“世治则竭诚本朝,时乱则为国剪暴,可得与时进退,此盖万全之策也。”《东周列国志》七二回:“必思一万全之策,方可无虞。”亦作“万全之计”。《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亲待亚于诸葛亮”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此诚出于险涂,非万全之计也。”元.关汉卿《单刀会》一折:“若渡江赴宴,就于饮酒中间,以礼索取荆州。如还,此为万全之计。” 偏正 极其周到妥帖的计谋。《三国志·魏书·刘表传》:“故为将军计者,不若奉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将军,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也。”△褒义。多用于描写非常周到有把握的计策办法。也作“万全之计”。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俟(qí)〕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

完备,齐备,完整,不缺少:齐~。完~。智勇双~。求~责备。 整个,遍:~部。~国。~民。~神贯注。~心~意。 都:代表~来了。 使不受损伤:保~。 姓。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 鞭打:~马。鞭~。 激励,促进:~动。~勉。 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 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命。~免。~封。 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论。~问。 杖:~杖。 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 计谋,主意,办法:上~。献~。决~。政~。~划。束手无~。 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万』

《廣韻》《集韻》《韻會》𡘋同萬。  又三字姓。西魏有柱國万紐于謹。  又《廣韻》莫北切《集韻》密北切。万俟,複姓。俟音其,今讀木其。北齊特進万俟普。 《唐韻》無販切,音蔓。 《說文》蟲也。 《埤雅》蜂一名萬。蓋蜂類衆多,動以萬計。  又數名。 《易·乾象》萬國咸寧。 《前漢·律歷志》紀于一,協于十,長于百,大于千,衍于萬。  又舞名。 《詩·邶風》方將萬舞。 《疏》萬者,舞之總名。 《大戴禮·夏小正》萬也者,干戚舞也。 《韻會》湯武以萬人得天下,故干舞稱萬舞。  又州名。 《寰宇記》漢巴東郡,後唐貞觀曰萬州。  又姓。 《通志·氏族略》萬氏,孟子門人萬章。  又《韻補》入銑韻。 《白居易·寄元九詩》憐君爲謫吏,窮薄家貧褊。三寄衣食資,數盈二十萬。 《六書正譌》或省作万,非。

『全』

《唐韻》疾緣切《集韻》《韻會》從緣切《正韻》才緣切,𠀤音泉。 《說文》完也。 《玉篇》具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之事,天子用全。 《註》純用玉也。  又姓。 《韻會》吳有大司馬全琮。  又《韻會》州名。漢零陵郡,晉置全州。

『之』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策』

《廣韻》楚革切《集韻》《韻會》測革切《正韻》恥格切,𠀤音𠕁。 《儀禮註》策,𥳑也。 《蔡邕·獨斷》策者,𥳑也。其制長二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長一短,兩編下附單執一札,謂之爲𥳑。連編諸𥳑,乃名爲策。凡書,字有多有少,一行可盡者書之于𥳑,數行可盡者書之于方,方所不容者乃書于策。 《禮·曲禮》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 《通攷》漢制,取士作𥳑策難問,試者投射答之,謂之射策。若錄政化得失顯問,謂之對策。  又策書。 《釋名》策書敎令于上,所以驅策諸下也。 《左傳·僖二十八年》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爲侯伯。  又籌也,謀也。 《史記·袁盎傳》盎雖家居,景帝時時使人問籌策。  又蓍也。 《史記·封禪書》黃帝得寶鼎神策,於是迎日推策。 《註》策,神蓍也。黃帝得蓍,因以推算曆數,逆知節氣與日辰之將來也。  又竹名。 《左思·吳都賦》策簩有叢。 《吳筠·竹賦》爾其衆彙非一,則有策簩筋曼。  又馬箠。 《禮·曲禮》君車將駕,則僕執策立于馬前。 《左傳·文十三年》晉士會行,繞朝贈之以策。 《註》策,馬撾。  又策馬曰策。 《左傳·哀十一年》淸之戰,孟之側後入以爲殿,抽矢策其馬。  又天策,星名。 《左傳·僖五年》童謠云:鶉之賁賁,天策焞焞。 《註》天策,傅說星。  又金策,錫杖也,見《詩韻輯略》。  又小也。 《揚子·方言》木細謂之杪,燕之北鄙,朝鮮洌水之閒謂之策。  又策策,落葉聲。 《韓愈詩》秋風一披拂,策策鳴不已。  又警策。 《陸機·文賦》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註》馬因策而行疾,喩文資片語而理明。以一言入衆辭中,若策之警馬也。  又刺也。 《揚子·方言》凡草木刺人,北燕、朝鮮之閒謂之策。  又姓。明有策敏、策𥳑。  又《集韻》一曰小箕。 《篇海》亦作筴、𠕁。俗作䇿、筞,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