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死一万次也决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辞:推辞。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但有使令,万死不辞!”
东汉末年,朝政大权落在董卓手中。董卓骄横跋扈,出入宫廷用皇帝的仪仗,并让弟弟、侄儿统率禁军,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小一律封为列侯。他还征二十五万民夫为自己修筑宫室,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纳入宫内。 司徒王允见董卓如此嚣张,很为汉玉室担心,但又无法除掉董卓,心中十分烦恼。一天夜里,他到后花园散心,忽然听见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走近一看,原来是家中的歌妓貂蝉。王允问道:“深更半夜,你为什么来这里唉声叹气?” 貂蝉回答说:“承蒙大人恩惠抚养,为我训习歌舞,并以礼相待。我虽然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万一。近来见大人双眉紧锁,知道必定是为国事操心,所以心中忧伤,但不敢询问。今晚又见大人行坐不安,因此也长吁短叹起来,想不到被大人发现。如果大人有用我的地方,我一定效力,虽万死也决不推辞。” 王允听了貂蝉的话,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马上朝貂蝉跪下,纳头便拜。貂蝉慌忙扶起。王允流着眼泪说:“眼下朝廷危如累卵,贼臣董卓将要篡位,朝中文武元计可施。董卓有一个义子吕布,骁勇异常,天下无有敌手。方才听了你的话,我想出一条‘连环计’来,先把你许配给吕布,然后再暗中献给董卓。你去离间他们父子两人,让他们因为想得到你而互相仇恨,最后挑拨吕布去杀死董卓。如此方能除掉大害,为国效忠。不知你意下如何?” 貂蝉缓缓站起,态度坚决他说:“我已许下大人虽万死也决不推辞,如果不能遵计杀死董卓,以报国恩,愿意死在万刃之下!”玉允和貂蝉共同谋划,实现了“连环计”,结果除掉了奸臣董卓。
〔~俟(qí)〕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
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亡。~讯。~刑。~囚。~棋。~地。生离~别。~有余辜。 不顾生命:~志(牺牲生命的决心)。~士(敢死的武士)。~战。 固执,坚持到底:~心塌地。~卖力气。 无知觉:睡得~。 不活动,不灵活:~结。~理。~板。 不通达:~胡同。~路一条。 过时,失去作用:~文字。 极,甚:乐~人。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廣韻》《集韻》《韻會》𡘋同萬。 又三字姓。西魏有柱國万紐于謹。 又《廣韻》莫北切《集韻》密北切。万俟,複姓。俟音其,今讀木其。北齊特進万俟普。 《唐韻》無販切,音蔓。 《說文》蟲也。 《埤雅》蜂一名萬。蓋蜂類衆多,動以萬計。 又數名。 《易·乾象》萬國咸寧。 《前漢·律歷志》紀于一,協于十,長于百,大于千,衍于萬。 又舞名。 《詩·邶風》方將萬舞。 《疏》萬者,舞之總名。 《大戴禮·夏小正》萬也者,干戚舞也。 《韻會》湯武以萬人得天下,故干舞稱萬舞。 又州名。 《寰宇記》漢巴東郡,後唐貞觀曰萬州。 又姓。 《通志·氏族略》萬氏,孟子門人萬章。 又《韻補》入銑韻。 《白居易·寄元九詩》憐君爲謫吏,窮薄家貧褊。三寄衣食資,數盈二十萬。 《六書正譌》或省作万,非。
『死』《廣韻》息姊切《集韻》《韻會》《正韻》想姊切,𠀤斯上聲。 《白虎通》死之言澌,精氣窮也。 《釋名》死者,澌也,若冰釋澌然盡也。 《莊子·知北遊》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爲生,散則爲死。 《關尹子·四符篇》生死者,一氣聚散耳。 《禮·曲禮》庶人曰死。 《禮·檀弓》君子曰終,小人曰死。 又《周禮·天官·疾醫註》少曰死,老曰終。 又《山海經》有不死國,在南海大荒中。 《郭璞贊》赤泉駐年,神木養命。稟此遐齡,悠悠無竟。 又圓丘山有不死樹。 《郭璞贊》萬物暫見,人生如寄。不死之樹,壽蔽天地。 又《山海經》流沙之東,黑水之閒,有不死山。 又《劉孟會云》祖州海島產不死草,一株可活一人。 又姓。自、死、獨、膊,代北四姓也。見《氏族略》。 又叶息利切,音四。 《宋玉·九辯》願徼𡴘而有待兮,泊莽莽與埜艸同死。叶上至。 《說文》从人作𣦸。 又𣦹,同。
『不』《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辞』《正韻》詳兹切,音詞。俗辭字。《佩觿集》曰:辭亂从舌,其蕪累有如此者,然循用旣久,今亦不廢。 《唐韻》似兹切《集韻》詳兹切,𠀤音詞。辭說也。 《易·乾卦》修辭立其誠。 《書·畢命》辭尚體要。 又《說文》訟辭也。 《周禮·秋官·小司𡨥》以五聲聽其獄訟,一曰辭聽。 《書·呂𠛬》明淸于單辭,罔不中聽獄之兩辭。 《疏》單辭謂一人獨言也,兩辭謂兩人競理也。 又與辤同。 《正韻》卻不受也。 《書·大禹謨》稽首固辭。 《中庸》爵祿可辭也。 又謝也。 《前漢·韓王信傳》溫顏遜辭。 又別去也。 《楚辭·九歌》入不言兮出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