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年幼还不太懂事的儿童。
指年幼还不太懂事的儿童。
唐·李白《醉后赠从甥高镇》:“时清不及英豪人,三尺童儿重廉蔺。”
喻指不很懂事的孩童。唐代李白《醉后赠从甥高镇》诗:“时清不及英豪人,三尺童儿唾廉蔺。”廉蔺:指战国时赵国的将相廉颇、蔺相如。亦作“三尺童子”或“三尺童蒙”。《宋史.胡铨传》:“夫三尺童子至无识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则怫然怒。”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 偏正 年幼不懂事的小孩。唐·李白《醉后赠从甥高镇》:“时清不及英豪人,~唾廉蔺。”△专指幼童。→口尚乳臭 ?七尺之躯。 也作“三尺孩童”、“三尺童蒙”、“三尺童子”。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亦称“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汉时一尺等于0.231米,今三尺等于一米):~素(a.一尺长的白绢,借指小画幅;b.书信)。~短寸长。~牍。 量长度的器具:竹~。 像尺的东西:铁~。仿~。戒~。 形容微少或短小:~布。咫~天涯。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2”。
小孩子:儿~。~工。~谣。~话。~心。~趣。~真。 旧时未成年的仆人:书~儿。 没有结婚的:~男。~女。~贞。 未长成的:~牛(没长角的小牛)。 秃:~山。头~(喻人秃顶,如“~~齿豁”)。 古同“瞳”,瞳孔。 姓。
《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𡘋颯平聲。 《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 《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又姓。明三成志。 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聲。 《韻會》蘇暫切。 《論語》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參。 《博雅》參,三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 《前漢·𠛬法志》秦造參夷之誅。𡘋與三同。 又《韻補》叶疏簪切,音森。 《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尺』《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昌石切,音赤。 《說文》十寸也。人手郤十分動衇爲寸口,十寸爲尺,規矩事也。从尸从乙。乙所識也。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體爲法。 《家語》布指知尺,舒肱知尋。 《前漢·律歷志》度量衡皆起於黃鐘之律,一黍爲分,十分爲寸,十寸爲尺。 《蔡邕·獨斷》夏十寸爲尺,殷九寸爲尺,周八寸爲尺。 《周禮·司市》疏置丈尺於絹布之肆。 又大尺曰施。 《管子·地員篇》其施五尺。 《註》施音遺,大尺之名。 又《小爾雅》五尺謂之墨。 《周語》不過墨丈尋常之閒。 《註》五尺爲墨,倍墨爲丈。今木工各用五尺以成宮室,其名爲墨,則墨者工師之五尺也。 又《唐輦下歲時記》二月朔日爲中和節,賜大臣戚里尺,謂之裁度民閒。 又法三尺,謂以三尺竹𥳑書寫法律,故俗謂舞文爲弁髦三尺。今以三尺爲𠛬具,非也。 又叶昌約切,音綽。 《詩·魯頌》是尋是尺。叶下作若。 《韻會》通作赤。
『童』《廣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𠀤音同。獨也。言童子未有室家者也。 《增韻》十五以下謂之童子。 《易·蒙卦》匪我求童蒙。 《詩·衞風》童子佩觿。 《穀梁傳·昭十九年》羈貫成童。 《註》成童,八歲以上。 又《增韻》女亦稱童子。 《禮·記註》女子子在室,亦童子也。 又邦君妻自稱之謙辭。 《論語》夫人自稱曰小童。 又牛羊之無角者曰童。 《易·大畜》童牛之牿。 《詩·大雅》俾出童羖。 又《釋名》山無草木曰童,若童子未冠然。 《莊子·徐無鬼》堯聞舜之賢,舉之童土之地。 《註》童土,無草木地。 又地名。 《前漢·功臣表》童鄕侯鐘祖。 又草名。 《爾雅疏》寓木,一名宛童。 又稂,一名童梁。 又童童,盛貌。 《蜀志》先主舍東南角桑樹童童,如小車蓋。 又《篇海》男有罪爲奴曰童使。 《易·旅卦》得童僕貞。 《前漢·貨殖傳》童手指千。 《註》童,奴婢也。 《韻會補》童,奴也,幼也。今文僮幼字作童,童僕字作僮,相承失也。 又姓。 《急就篇註》顓頊子號老童,其後爲姓。 《廣韻》漢有琅邪內史童仲玉。 又《集韻》諸容切,音鐘。 《公羊傳·桓十一年》公會宋公于夫童。 《註》童,音鐘。左氏穀梁皆作鐘。 又借作同。 《列子·黃帝篇》狀與我童者,近而愛之。狀與我異者,疏而畏之。 《註》童,同也。聲之譌也。 又叶徒黃切。 《韓愈·此日足可惜詩》驚波暗合沓,星宿爭翻芒。馬乏復悲鳴,左右泣僕童。
『儿』《集韻》《韻會》𠀤而鄰切,音仁。 《說文》人也。 《玉篇》仁人也。孔子曰:人在下,故詰屈。 《戴侗·六書故》人儿非二字,特因所合而變其勢。合於左者,若伯若仲。合於下者,若兒若見。 《鄭樵·六書略》人象立人,儿象行人。 又《集韻》居拜切,音戒。仁人也。 《唐韻》汝移切《集韻》《韻會》《正韻》如支切,𠀤爾平聲。 《說文》孺子也。象形。小兒頭囟未合。 又《韻會》男曰兒,女曰嬰。 又《韻會》兒,倪也。人之始,如木有端倪。 又《倉頡篇》兒,嬬也。謂嬰兒嬬嬬然,幼弱之形也。 又《韻會》姓也。漢有兒寬。 又《唐韻》五稽切《集韻》《韻會》研奚切《正韻》五黎切,𠀤音霓。姓也。 《前漢·藝文志》兒良一篇。 《註》師古曰:六國時人也。 《兒寬傳》兒寬,千乘人也。 又《韻會》弱小也。通作倪。 《孟子》反其旄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