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徵七辟


   谓累次征召。征,天子之召;辟,州郡之召。《晋书·孝友传·王裒》:“於是隐居教授,三徵七辟,皆不就。”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ān zhǐ qī pì
成语简拼 szqp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谓累次征召。征,天子之召;辟,州郡之召。《晋书·孝友传·王裒》:“於是隐居教授,三徵七辟,皆不就。”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召,征召。《爾雅•釋言》:“徵,召也。” 求;取。《左傳•哀公七年》:“夏,公會吴于鄫,吴來徵百牢。” 敛取;征收。《周禮•地官•閭師》:“以時徵其賦。” 徭役;租税。《管子•治國》:“而上徵暴急無時,則民倍貸以給上之徵矣。” 证验;效应。《廣韻•蒸韻》:“徵,證也。” 征兆;迹象。《左傳•昭公十七年》:“往年吾見之,是其徵也。” 证明。《廣雅•釋詁四》:“徵,明也。” 征聘;纳币以成婚礼。《集韻•蒸韻》:“徵,成也。” 追究;责问。《左傳•僖公四年》:“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又指征询。唐沈既濟《任氏傳》:“徵于小僮,小僮笑曰:‘無之。’” 典,主管。《莊子•天道》:“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 虚。《爾雅•釋詁上》:“徵,虚也。” 姓(旧读zhǐ)。《三國志•吴志•程秉傳》:“秉為傅時,率更令河南徵崇亦篤學立行云。”

古代五声音阶的第四音,又名“迭”。相当于工尺谱上的“六”,现在简谱上的“5”。《爾雅•釋樂》:“徵謂之迭。”《正字通•彳部》:“徵,五聲之一,絃用五十四絲,其聲清。”

通“懲”。《荀子•正論》:“凡刑人之本,禁暴惡惡,且徵其未也。” 用同“澂”。澄清。《資治通鑑•漢桓帝延熹二年》:“陛下不加清徵,審别真偽。” 古地名。在今陕西省澄城县西南。《集韻•蒸韻》:“徵,縣名,在同州。”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

君主:复~。 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召。~引。~书。~除(征召推举授官)。~举。 古同“避”,躲,设法躲开。 古同“睥”,睥睨。

开发建设:开~。 驳斥,排除:~邪。~谣。~蠹。 透彻:精~。透~。鞭~入里。 法,刑:大~(古代指死刑)。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三』

《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𡘋颯平聲。 《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 《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又姓。明三成志。  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聲。 《韻會》蘇暫切。 《論語》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參。 《博雅》參,三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 《前漢·𠛬法志》秦造參夷之誅。𡘋與三同。  又《韻補》叶疏簪切,音森。 《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徵』

《唐韻》陟陵切《集韻》《韻會》知陵切,𠀤陟平聲。 《說文》召也。从微省。𡈼爲徵,行於微而文達者,卽徵之。 《周禮·天官·宰夫》掌百官府之徵令。 《註》別異諸官,以備王之徵召。 《周語》唯官是徵。  又《廣韻》證也,明也。 《書·洪範》念用庶徵。 《左傳·昭三十年》且徵過也。 《註》徵,明也。  又《廣韻》成也。 《儀禮·士昏禮》納徵。 《註》徵,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昏禮。  又問也。 《左傳·僖四年》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  又斂也。 《周禮·地官》閭師以時徵其賦。 《疏》閭師徵斂百里內之賦貢。  又求也。 《史記·貨殖傳》物賤之徵貴。 《註》徵,求也,謂此處物賤,求彼貴賣之。  又《爾雅·釋詁》徵,虛也。  又姓。 《廣韻》吳太子率更令河南徵崇。  又《集韻》持陵切,音懲。縣名。 《左傳·文十年》泰伯伐晉,取北徵。 《音義》今徵縣。 《史記·河渠書》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下。 《前漢·地理志》左馮翊有徵縣。 《註》卽今之澄城是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陟里切,知上聲。 《玉篇》宮徵也。 《爾雅·釋樂》徵謂之迭。 《樂書》聲出於心,而齒合吻開,爲之徵。徵,火也,其性烈而善燭。五音配夏。 《禮·月令》孟夏之月,其音徵。  又《樂記》徵爲事。 《疏》徵屬夏,夏時生長萬物,皆成形體。事亦有體,故以徵配事也。 《風俗通》徵者,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五行爲火,五常爲禮,五事爲視。凡歸爲事。  又與懲通。 《荀子·正論篇》凡𠛬人之本,禁暴惡惡,且徵其來也。  又與征通。 《史記·三王世家》非敎士不得從徵。  又叶陟隆切,音中。 《班固·靈臺詩》乃經靈臺,靈臺旣崇。帝勤時登,爰考休徵。

『七』

《唐韻》親吉切《集韻》《韻會》《正韻》戚悉切,𡘋音桼。少陽數也。 《說文》陽之正也,从一,微隂从中衺出也。 《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註》七政,日月五星也。 《詩·唐風》豈曰無衣七兮。 《註》侯伯七命,車服皆以七爲節。  又詞家以七名篇,雖八首,問對凡七。七者,問對之別名,始枚乗七發,後傅毅七激,崔駰七依,曹植七啓,張協七命,繼之凡十餘家。  又三七,藥名。 《本草綱目》言葉左三右四,故名。一說本名山桼。  又姓。明七希賢。  又人名。 《續仙傳》殷七七,名文祥。 《蘇軾詩》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論時節遣花開。 《正字通》或通作㭍桼漆。柒。

『辟』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必益切,音璧。 《廣韻》君也。 《爾雅·釋訓》皇王后辟,君也。天子諸侯通稱辟。 《書·大甲》克左右厥辟。 《詩·小雅》百辟爲憲。 《集韻》或作𨐝。  又人稱天曰辟。 《詩·大雅》蕩蕩上帝,下民之辟。  又妻稱夫亦曰辟。 《禮·曲禮》妻祭夫曰皇辟。  又《說文》法也。 《書·酒誥》越尹人祇辟。 《註》正身敬法也。  又明也。 《禮·王制》天子曰辟廱。 《註》辟,明也。廱,和也。使天下之人皆明達和諧也。  又《祭統》對揚以辟之。 《註》對,遂也。辟,明也。言遂揚君命,以明我先祖之德也。  又徵辟也。 《後漢·鍾皓傳》前後九辟公府,皆不就。 《晉書·王褒傳》三徵七辟。  又星名,與璧同。 《禮·月令》仲冬之月日在斗、昏、東辟中。  又姓。  又《廣韻》普擊切《集韻》《韻會》匹辟切《正韻》匹亦切,𠀤音僻。與僻同。偏也,邪也。 《禮·玉藻》非辟之心無自入也。 《左傳·昭六年》楚辟我衷,若何效辟。 《註》辟,邪也。衷,正也。  又傾也,側也。 《禮·曲禮》辟咡詔之。 《註》謂傾頭與語也。  又威儀習孰少誠實曰辟。 《論語》師也辟。 《又》友便辟。  又辟名,空名也。 《周禮·天官》凡失財、用物、辟名者。 《註》辟名,詐爲書,以空作見,文書與實不相應也。  又𠛬也。 《書·君𨻰》辟以止辟。 《周禮·秋官·小司𡨥》以八辟麗邦法。  又與闢通。 《孟子》辟土地。  又辟除行人也。 《周禮·秋官》王燕出入,則前車而辟。 《孟子》行辟人可也。  又衆人驚退也。 《史記·項羽紀》人馬俱驚,辟易數里。 《註》言人馬開張易舊處也。  又鞭辟,策勵也。程子曰:學要鞭辟近裏。朱子曰:辟如驅辟一般,大約要鞭督向裏去。  又與擗通。拊胷也。 《詩·邶風》寤辟有摽。 《禮·檀弓》辟踊。  又與躄通。足病不能行也。 《賈誼·治安策》非亶倒縣而已。  又類辟。  又辟歷,雷聲。別作霹靂。  又《集韻》《正韻》𠀤毗義切。與避同。 《詩·魏風》宛然左辟。 《註》讓而避者必左。 《禮·儒行》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  又與睥同。 《史記·灌夫傳》辟睨兩宮閒。 《註》與睥睨同。邪視也。  又《集韻》《正韻》𠀤匹智切,與譬同。 《禮·坊記》君子之道,辟則坊與。 《中庸》辟,如行遠。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博厄切,音百。 《禮·內則》麕爲辟雞。 《註》聶而切之也。  又與擘同。析裂也。 《禮·喪大記》絞一幅爲三不辟。 《疏》大斂之絞旣小,不復擘裂其末。  又《正韻》莫禮切,音米。與弭同。 《禮·郊特牲》有由辟焉。 《註》謂弭災兵也。  又《集韻》頻彌切《正韻》蒲麋切,𠀤音皮。與紕同。帶之緣飾也。 《禮·玉藻》天子素帶朱裏終辟。 《註》辟,緣也。終,竟也。天子熟絹爲帶,用朱于裏,終此帶盡緣之也。  又《集韻》必郢切,音丙。除也。 《莊子·庚桑楚》至信辟金。 《玉篇》古文辟字。註詳辛部六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