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木楼訾


   我国古代 北匈奴 的一部。《后汉书·南匈奴传》:“﹝ 建初 ﹞八年, 北匈奴 三木楼訾 大人 稽留斯 等率三万八千人、马二万匹、牛羊十餘万,款 五原塞 降。”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ān mù lóu zī
成语简拼 smlz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我国古代 北匈奴 的一部。《后汉书·南匈奴传》:“﹝ 建初 ﹞八年, 北匈奴 三木楼訾 大人 稽留斯 等率三万八千人、马二万匹、牛羊十餘万,款 五原塞 降。”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树类植物的通称:树~。乔~。灌~。~石(树木和石头,喻没有知觉和情感的东西)。缘~求鱼。 木料、木制品:~材。~器。~刻。~匠。~已成舟。 棺材:棺~。 质朴:~讷(朴实迟钝)。 呆笨:~鸡。 感觉不灵敏,失去知觉:麻~。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姓。

两层和两层以上的房屋;亦指建筑物的上层部分或有上层结构的,或指楼房的一层:~房。~梯。~道。~层。城~。岗~。阁~。~台。~船。办公~。高~大厦。 姓。

钱财:~算。 估量,限度:“~粟而税”。 希求:“不~重器”。 古同“咨”,嗟叹声。 古同“恣”,恣纵,狂放。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三』

《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𡘋颯平聲。 《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 《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又姓。明三成志。  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聲。 《韻會》蘇暫切。 《論語》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參。 《博雅》參,三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 《前漢·𠛬法志》秦造參夷之誅。𡘋與三同。  又《韻補》叶疏簪切,音森。 《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木』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卜切,音沐。 《說文》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徐鍇曰》屮者,木始申坼也,萬物皆始於微,故木从屮。 《白虎通》木之爲言觸也。 《玉篇》燧人氏鑽出火也。 《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易·說卦傳》𢁉爲木。 《疏》木可以揉曲直,卽𢁉順之謂也。 《禮·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疏》春則爲生,天之生育,盛德在於木位。  又八音之一。 《周禮·春官·太師》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註》木,柷敔也。  又質樸。 《論語》剛毅木訥近仁。  又木彊,不和柔貌。 《前漢·周勃傳》勃爲人木彊敦厚。  又析木,星次。 《爾雅·釋天》析木謂之津。  又姓。 《統譜》漢木仁,晉木華。  又百濟八姓,一曰木氏。  又複姓,端木。  又叶末各切,音莫。 《馬融·廣成頌》隂慝害作,百卉畢落。林衡戒田,焚林柞木。 《韻會》从丨。丨,古本切。非从亅。亅,其月切。

『訾』

《唐韻》將此切《集韻》《韻會》蔣氏切《正韻》祖似切,𠀤音子。 《說文》不思稱意也。引《詩·小雅》:翕翕訾訾。 《徐曰》言不思稱事之意也。今文相承皆作訿。 《爾雅·釋訓》翕翕訾訾,莫供職也。《詩》《釋文》引《韓詩》云不善之意。 《朱傳》潝潝,相和也。訿訿,相詆也。  又《玉篇》毀也。 《禮·曲禮》不苟訾。 《疏》相毀曰訾。 《管子·形勢解》毀訾賢者之謂訾。  又《集韻》本作疵。 《荀子·不苟篇》正義直指舉人之過惡,非毀疵也。 《韻會》疵毀字今文相承作訾毀久矣。  又惡也。 《管子·形勢篇》訾食者不肥體。 《註》惡食之人憂嫌致疾,故不能肥體。  又恣也。 《荀子·非十二子篇》以不俗爲俗,離蹤而跂訾者也。 《註》訾讀爲恣。跂訾,謂跂足違俗而恣其志意也。  又《廣韻》卽移切《集韻》《韻會》將支切,𠀤紫平聲。義同。  又《類篇》思也。 《禮·少儀》不訾重器。 《註》訾,思也。 《唐書·李勣傳》臨時選將,必訾相其奇龎福艾者遣之。 《音義》訾,思也。  又量也。 《前漢·枚乗傳》舉吳兵以訾于漢。 《李奇曰》量也。 《商子·懇令篇》訾粟而稅。 《註》量也。  又限也。 《管子·君臣篇》吏嗇夫盡有訾程事律。 《註》訾,限。程,準也。  又病也。 《禮·檀弓》故子之所刺於禮者,亦非禮之訾也。 《註》病也。  又《揚子·方言》何也。湘潭之原,荆之南鄙,謂何爲曾,或謂之訾。若中夏言何爲也。 《註》今江東人語亦云訾爲,聲如斯。  又地名。 《左傳·僖十八年》而後師于訾婁。 《註》衞邑。  又《文十六年》以侵訾枝。 《註》楚邑。  又《襄十年》楚伐宋師于訾母。 《註》宋地。  又《昭二十三年》單子取訾。 《註》訾在河南鞏縣西南訾城是也。 《路史》訾有二:西訾在維,東訾在鞏。  又姓。 《前漢·功臣表》有樓虛侯訾順,又複姓。 《潛夫論》訾辱氏,趙嬴姓也。  又與貲同。財也。 《前漢·司馬相如傳》更名相如,以訾爲郞。 《註》訾讀與貲同,財也。以家財多,得拜爲郞也。  又通作茈。苻茈,草名。 《後漢·劉聖公傳》南方飢饉,人庶掘鳧茈而食之。 《註》續漢書作苻訾。  又與觜通。娵訾,北方宿名。亦作娵觜。詳角部觜字註。  又《集韻》《韻會》𠀤才支切,音疵。亦毀也。 《正韻》才資切,音茨。義同。 《莊子·山木篇》無譽無訾。徐邈讀。  又《正韻》同啙。 《史記·貨殖傳》呰窳偸生。 《前漢·地理志》作啙。 《徐廣曰》啙窳,苟且惰嬾也。應劭曰:啙,弱也。師古曰:短也。  又《集韻》《正韻》𠀤津私切,音咨。亦思也。  又《正字通》與咨通。 《前漢·禮樂志》訾黃其何不徠下。 《師古註》訾,嗟歎辭也。黃,乗黃也。歎乗黃不來下也。  又《集韻》子禮切,音濟。 《博雅》諀訾也。  又《字彙補》宗吳切,音租。足訾,獸名。 《山海經贊》見人則呼其名足訾。 《集韻》或作𤺒,亦書作訿。 《字彙補》又作𧩢、𧬟,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