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次;覆:反复。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清·敖英《彩雪亭杂言·邝子元》:“或事到跟前,可以顺应,却乃畏首畏尾,三番四覆,犹豫不决。”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遍数,次,回:三~五次。 轮流更代:轮~。更(gēng )~。 称外国的或外族的:~邦。~茄。~薯。 倍:产量翻了二~。
〔~禺〕地名,在中国广东省。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方。~边。~序(即“四季”)。~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
遮盖,蒙:~盖。~溺。~蔽。~被(遮盖,喻恩荫)。~庇。 翻,倾倒,败,灭:~舟。颠~。~灭。~辙(翻过车的道路,喻曾经失败的做法)。~没(mò)。~水难收。~巢无完卵(喻灭门之祸,无一得免,亦喻整体覆灭,个人不能幸存)。前车之~,后车之鉴。 同“复”
《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𡘋颯平聲。 《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 《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又姓。明三成志。 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聲。 《韻會》蘇暫切。 《論語》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參。 《博雅》參,三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 《前漢·𠛬法志》秦造參夷之誅。𡘋與三同。 又《韻補》叶疏簪切,音森。 《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番』《廣韻》附袁切《集韻》符袁切,𠀤音煩。 《說文》獸足謂之番,从釆,田象其掌。或作𨆌蹯。 又《廣韻》《集韻》《韻會》孚袁切《正韻》孚艱切,𠀤音翻。數也,遞也。 《前漢·武帝紀》賢良直宿東番。 又山名。 《山海經》番條之山,無草木,多沙。 又《集韻》蒲波切《正韻》蒲禾切,𠀤音婆。鄱陽豫章縣。 《史記·伍子胥傳》闔閭使太子夫差將兵伐楚,取番。 《註》索隱曰:蓋鄱陽也。 又番吾,趙地。 《戰國策》秦甲涉河,踰漳據番吾,則兵必戰於邯鄲之下矣。 《釋文》番,音婆。 又音蒲。亦音盤。 《括地志》蒲吾,故東今之眞定府平山縣,卽漢番吾。番,當音蒲。 又姓。 《史記·河渠書》河東守番係。 《註》番,音婆。 又音潘。詩小雅云:番維司徒。番,氏也。 《前漢·高帝紀》故衡山王吳芮與子二人,兄子一人,從百粵之兵,以佐諸侯誅暴秦,有大功,諸侯立以爲王項羽侵奪之地,謂之番君。 《釋文》番,音蒲何反。 《正字通》姓譜,潘姓爲周文王畢公之後,食采於潘,因氏。讀判平聲。番姓爲吳芮封番君,支孫因氏,讀婆。字彙番姓亦音潘,合潘番二姓爲一音。誤。 又《廣韻》普官切《集韻》《韻會》鋪官切,𠀤音潘。番禺,南海地名。 《史記·貨殖傳》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瑇瑁,果布之湊。 《左思·蜀都賦》蒟醬流味於番禺之鄕。 《釋文》番,音潘。 《註》西北牂牁江廣數里,出番禺城下。 又《廣韻》薄官切《集韻》蒲官切,𠀤音槃。番和,縣名。在張掖郡。見《前漢·地理志》。 又《後漢·來歙傳》歙從番須回中徑至略陽。 《註》番,音盤。番須,回中,𠀤地名。 又《廣韻》博禾切《集韻》《韻會》逋禾切《正韻》補禾切,𠀤音波。 《爾雅·釋訓》番番,勇也。 《書·秦誓》番番良士。 《傳》武勇番番之良士。 《詩·大雅》申伯番番。 《傳》番番,武勇貌。 又《廣韻》《集韻》𠀤補過切,音播。獸足。 又《集韻》孚萬切《韻會》甫患切,𠀤音販。與音翻義同。 《杜甫詩》會須上番看成竹。 《獨孤及詩》舊日霜毛一番新,別時芳草兩回春。 又《集韻》普半切,音判。縣名。在上谷。本亦作潘。 又《史記·扁鵲倉公傳》切之得番隂脈,番隂脈入虛裏乗肺脈。 《註》番音芳遠反。
『四』《唐韻》《集韻》𠀤息利切,音泗。 《說文》囗,四方也。八,別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 又《玉篇》隂數次三也。 《正韻》倍二爲四。 《易·繫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又》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又姓。 《正字通》宋有四象,慶元閒知汀州府。 又《正字通》今官司文移變四作肆,防詐譌𥨥易,非四之本義也。 又《集韻》息七切,音悉。關中謂四數爲悉。○按《正字通》云平聲音司,引《樂譜》四五讀司烏,不知此特口變易,非四有司音也。《正字通》誤。
『覆』《唐韻》芳福切《集韻》《韻會》芳六切,𠀤音蝮。 《玉篇》反覆也。 《詩·小雅》不懲其心,覆怨是正。 《禮·月令》季春,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備具于天子。 又倒也。 《易·鼎卦》鼎折足,覆公餗。 《書·胤征》顚覆厥德。 又敗也。 《中庸》傾者覆之。 《綱目集覽》覆,軍敗也。 又中覆。 《前漢·馮唐傳》賞賜決于外,不從中覆也。 《註》覆謂覆白之也。 又射覆。 《前漢·東方朔傳》上嘗使諸數家射覆。 《註》于覆器之下而置諸物,令暗射之,故云射覆。 又與復同。 《易·乾卦》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又《集韻》方六切,音福。審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註》詳察曰覆。 《唐書·鄧景山傳》檢覆私隱。 又《廣韻》敷救切,音與宥韻副同。 《說文》蓋也。 《詩·大雅》鳥覆翼之。 《禮·檀弓》見若覆夏屋者矣。 又扶富切,浮去聲。伏兵曰覆。 《左傳·隱九年》君爲三覆以待之。 又《類篇》匹北切,音𠣾。義同。 又《韻補》筆力切,叶音逼。 《班固·西都賦》草木塗地,山淵反覆。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