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五篇


   指《诗经》。《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餘篇,及至 孔子 ,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三百五篇, 孔子 皆弦歌之。”《汉书·儒林传·王式》:“臣以三百五篇諫,是以无諫书。”参见“ 三百篇 ”。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ān bǎi wǔ piān
成语简拼 sbwp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诗经》。《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餘篇,及至 孔子 ,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三百五篇, 孔子 皆弦歌之。”《汉书·儒林传·王式》:“臣以三百五篇諫,是以无諫书。”参见“ 三百篇 ”。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数名,十个十(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佰”代):~步穿杨。~儿八十。~分比。 喻很多:~草。~货。~姓(人民)。~般。~炼成钢。~无聊赖。~废俱兴(xīng )。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彩。~官。~谷。~金。~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行(指金、木、水、火、土)。~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历史上五大名山)。~脏(指心、肝、脾、肺、肾)。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

首尾完成的文章或诗词:~章。诗~。~目。~什(shí)(《诗经》中的“雅”和“颂”以十篇为一“什”,所以诗章亦称“篇什”)。~幅。长~大论。千~一律。 量词,指文章、纸张、书页:一~论文。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三』

《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𡘋颯平聲。 《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 《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又姓。明三成志。  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聲。 《韻會》蘇暫切。 《論語》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參。 《博雅》參,三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 《前漢·𠛬法志》秦造參夷之誅。𡘋與三同。  又《韻補》叶疏簪切,音森。 《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百』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博陌切,音伯。 《說文》十十也。从一白。數十十爲一百。百,白也。十百爲一貫。貫,章也。 《徐曰》章,以詩言之一章也。百亦成數。會意字。 《前漢·律歷志》紀于一,協于十,長于百,大于千,衍于萬。  又眾多也。 《易·繫辭》百官以治。 《書·堯典》平章百姓。 《後漢·明帝紀》百蠻貢職。  又百里,劒名。百錬,刀名。見《古今注》。  又百鷯。鳥名。見《大戴禮》。  又百足,蟲名。 《博物志》百足,一名馬蚿。  又百合,草名。 《譚子化書》山蚯化爲百合。  又地名。隋百泉縣,唐百文縣。  又國名。 《北史·百濟傳》百濟國,馬韓之屬,在遼東之東。  又姓。百豐,列子弟子。  又複姓。 《風俗通》秦百里奚之後,其先虞人,家于百里,因氏焉。  又《韻會》《正韻》𠀤莫白切,音陌。勵也。 《左傳·僖二十八年》距躍三百,曲踴三百。 《註》言每跳皆勉力爲之。  又唐謂行杖人曰五百。 《後漢·曹節傳註》五百字,本爲伍佰。伍,當也。佰,道也。使之導引,當道陌中,以驅除也。 《續志》五百赤幘絳褠,卽今行鞭杖者,亦作伍佰。  又叶伯各切,音博。 《前漢·季布傳》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諾。 《易林》營城洛邑,周公所作。世建三十,歷年八百。  又叶畢吉切,音必。 《歐陽修·潭園詩》一華聊一醉,盡醉猶須百。而我病不㱃,對花空嘆息。 《集韻》首本字。  又姓。  又《集韻》百,古作𦣻。註詳白部一畫。

『五』

《唐韻》《韻會》疑古切《集韻》《正韻》阮古切,𠀤音午。 《增韻》中數也。 《易·繫辭》天數五,地數五。 《書·武成》列爵惟五。 《詩·鄘風》良馬五之。  又格五。 《後漢·梁冀傳》能挽滿,彈棊,格五,六博,蹴鞠,意錢之戲。 《註》行棊相塞謂之簺,簺有四采,簺白乗五是也。至五卽格不得行。  又《辛氏三秦記》城南韋杜,去天尺五。  又十五夜曰三五。 《謝靈運詩》期在三五夕。 《崔曙詩》秒冬正三五,日月遙相望。  又姓。漢五京。  又第五,五鹿,皆複姓。崔曙《早發交崖山還太室作》:仲冬正三五,日月遙相望。

『篇』

《廣韻》芳連切《集韻》《韻會》紕延切《正韻》紕連切,𠀤音偏。 《正韻》𥳑成章也。 《前漢·武帝紀》元光元年,詔賢良咸以書對,著之於篇。 《詩·關雎疏》篇,徧也。出情鋪事,明而徧也。  又《說文》關西謂榜曰篇,笞掠也。  又竹名。 《詩·衞風》綠竹猗猗。 《傳》篇竹也。 《疏》似小藜,赤莖節,好生道旁,可食。  又山名。 《山海經》洞庭山之首曰篇遇之山。  又姓。 《韻會》周大夫史篇之後。  又《字彙補》同翩。古文《易》:篇篇不富,以其鄰。陸氏曰:輕舉貌。  又叶批笭切。 《道藏歌》白帝行炁道當新,名書紫府得其篇,西龜定錄位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