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臡八葅


   泛指精美的肴馔。亦借喻精美的诗文。 明 王世贞 《艺苑巵言》卷五:“吾所以録此者,谓溪笔涧芷,亦可餖飣客席耳,非若二 李 辈之为三臡八葅也。”参见“ 三臡 ”。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ān ní bā zū
成语简拼 snbz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泛指精美的肴馔。亦借喻精美的诗文。 明 王世贞 《艺苑巵言》卷五:“吾所以録此者,谓溪笔涧芷,亦可餖飣客席耳,非若二 李 辈之为三臡八葅也。”参见“ 三臡 ”。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带骨的肉酱。

古同“脔”。

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面玲珑。~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

同“菹”。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三』

《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𡘋颯平聲。 《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 《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又姓。明三成志。  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聲。 《韻會》蘇暫切。 《論語》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參。 《博雅》參,三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 《前漢·𠛬法志》秦造參夷之誅。𡘋與三同。  又《韻補》叶疏簪切,音森。 《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臡』

《廣韻》奴低切《集韻》《韻會》《正韻》年題切,𠀤音泥。 《玉篇》麋臡,肝髓醢也。  又有骨醢也。 《廣韻》雜骨醬也。 《韻會》作醢及臡者,必先煿乾其肉,乃後莝之,雜以粱麴及鹽酒,置甀中,百日則熟。 《釋名》臡,胒也,骨肉相摶,胒無汁也。 《周禮·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實韭菹酖醢,昌本麋臡。 《註》臡,亦醢也。或曰醬也。有骨爲臡,無骨爲醢。 《禮·郊特牲·恆豆之菹水草之和氣也註》天子朝事之豆,有昌本麋臡。  又《廣韻》人兮切《集韻》人移切,𠀤音腝。  又《廣韻》諾何切,音那。  又《五音集韻》汝來切,音荋。義𠀤同。

『八』

《唐韻》博拔切《集韻》《韻會》《正韻》布拔切,𠀤音捌。 《說文》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 《徐曰》數之八,兩兩相背,是別也。少隂數,木數也。 《玉篇》數也。  又《集韻》補內切,音背。 《趙古則六書本義》八,音背,分異也,象分開相八形,轉爲布拔切,少隂數也。  又《韻補》叶筆別切,音䇷。 《張衡·舞賦》聲變諧集,應激成節。度終復位,以授二八。  又《韻補》叶必益切,音璧。 《張衡·西京賦》叉簇之所攙捔,徒搏之所撞㧙。白日未及移𠷳,巳獮其什七八。  又八八。 《通雅》八八,外國語稱巴巴。 《唐書·李懷光傳》德宗,以懷光外孫燕八八爲後。

『葅』

《集韻》同菹。  又通苴,見苴字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