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因三个字而任命的官员。后用以对幕府官员的赞美。
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因三个字而任命的官员。后用以对幕府官员的赞美。
妙湛与总持,更问江东~。 宋·苏轼《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阮宣子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
《世说新语.文学》:“阮宣子(阮修)有令闻(好名声),太尉王夷甫(王衍)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将无,莫非;将无同,就是大约差不多)。’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掾是古代从属官员的通称)。世谓三语掾。”又见《晋书.阮瞻传》。 西晋时,士大夫崇尚玄谈,追慕高雅,以抽象虚浮的言谈为超脱尘俗,故王衍(或王戎)激赏“将无同”这样模楞两可的话。这是当时政治腐败、思想颓废的表现。 后世诗文中常把“三语掾”作为对幕府官员的赞美之词。 唐.元稹《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诗:“官曹三语掾,国器万寻桢(桢,筑墙时两端树立的木柱,引申指支柱)。”见《长庆集》卷十一)。 附明:关于“将无同”的含义,宋、明诸家有多种解释,总之有三种意见: ㈠ 不同, ㈡ 相同, ㈢ 莫非相同,该是相同。现通常解为后者。 偏正 掾,官署属员。此指因三字而任命的官员。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阮宣子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后用以对幕府官员的赞美。宋·苏轼《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欲知妙湛与总持,更为江东~。”△褒义。用于说话有分寸方面。→一字千金 一语破的 ?高谈虚辞 【典源】《世说新语·文学》:“阮宣子(修)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衍)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艺文类聚》卷十九、《太平御览》卷二○九引《卫玠别传》,记为阮瞻与王衍之事; 《晋书·阮瞻传》记为阮瞻与王戎之事。 【今译】 晋代阮修 (一作阮瞻) 很有学识,太尉王衍问他:“老庄与儒教有什么同异?”阮修说:“莫不是相同?”王衍很欣赏他的回答,任他为太尉掾。人称为“三语掾”。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应答机敏,有才学。 【典形】 工三语、将无同、求三语、三语、三语掾、三语契、异同疑三语、三语作掾。 【示例】 〔工三语〕 清·宋琬《行路难》:“便便饱五经,讵若工三语。” 〔将无同〕 宋·范成大《次韵陈仲思经》:“从来峤南北,人谓将无同。” 〔求三语〕 唐·王维《同崔傅答贤弟》:“更闻台阁求三语,遥想风流第一人。” 〔三语〕 唐·白居易《李圯可京兆府户曹制》:“宜乎以三语自试,以一同自效。” 〔三语掾〕 唐·刘商《杂言同豆卢郎中》:“可怜三语掾,长作九泉灰。” 〔三语契〕 明·汤显祖《张郡丞枉过就别》:“留连三语契,感发四愁人。”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话:~言。汉~。英~。~录。~汇。~重心长。 指“谚语”或“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旗~。 说:细~。低~。
告诉:不以~人。
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史。~吏。~属。~佐。
《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𡘋颯平聲。 《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 《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又姓。明三成志。 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聲。 《韻會》蘇暫切。 《論語》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參。 《博雅》參,三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 《前漢·𠛬法志》秦造參夷之誅。𡘋與三同。 又《韻補》叶疏簪切,音森。 《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掾』《唐韻》以絹切《集韻》《韻會》兪絹切,𠀤緣去聲。 《說文》緣也。 一曰官屬。 《玉篇》公府掾史也。 《六書故》掾乃屬官通稱。 《前漢·蕭何傳》爲沛主吏掾。 《音義》正曰掾,副曰屬。 《後漢·百官志》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 又《馬援傳》此丞掾之任,何足相煩。 《晉書·元帝紀》辟掾屬百餘人,時人謂之百六掾。 又《正韻》倪甸切,音硯。義同。 《正字通》秦漢官皆有掾屬,今州郡佐貳曰掾,讀若釧,卽穿字去聲。正韻切音非。 又《集韻》重緣切,音傳。𨻰掾,馳逐也。◎按史記貨殖傳,𨻰椽其閒,此引作掾,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