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三阳开泰”。
见“三阳开泰”。
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
《宋史·乐志》:“三阳交泰,日新惟良。”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明亮。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之一,与“阴”相对:一阴一~谓之道。阴~二气。图形:⚊(U+268A)。 指“太阳”:~光。~面。~历。向~。夕~。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衡~(在中国湖南省衡山之南)。洛~(在中国河南省洛河之北)。 温暖:~春。 外露的,明显的:~沟。~奉阴违。 凸出的:~文图章。 关于活人的:~间(人世间)。~宅。~寿。 带正电的:~极。~电。~离子。 男性生殖器:~痿。 古同“佯”,假装。 姓。
付托,付给:~活儿。~卷。~差。 相错,接合:~点。~界。~错。~相。~辉。~响乐。 互相来往联系:~流。~易。~涉。 与人相友好:~朋友。~契。 一齐,同时:~并。~作。风雨~加。 两性和合:性~。杂~。 同“跤”。
平安,安定:~适(幽闲安适)。~安。~然处之。 佳,美好:~运。否(pǐ)极~来。 极:~西(旧指欧洲)。 骄纵,傲慢:~侈(骄纵奢侈)。骄~。 通:天地交~。
《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𡘋颯平聲。 《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 《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又姓。明三成志。 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聲。 《韻會》蘇暫切。 《論語》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參。 《博雅》參,三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 《前漢·𠛬法志》秦造參夷之誅。𡘋與三同。 又《韻補》叶疏簪切,音森。 《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阳』與陽同。見《字彙補》𨹈字註。 《唐韻》與章切《集韻》《韻會》余章切《正韻》移章切,𠀤音羊。 《玉篇》營天功,明萬物謂之陽。 《說文》高明也。 又日也。 《詩·小雅》湛湛露斯,匪陽不晞。 《傳》陽,日也。 《左傳·文四年》天子當陽。 《禮·祭義》殷人祭其陽。 《註》陽謂日中時也。 《孟子》秋陽以暴之。 又《楚辭·遠遊》集重陽,入帝宮。 《註》積陽爲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陽。 又《玉篇》雙也。 又月建。 《爾雅·釋天》十月爲陽。 《詩·小雅》歲亦陽止。 又《爾雅·釋天》春爲靑陽。 《註》氣淸而溫陽。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癸曰昭陽。 又五月五日曰端陽,九月九日曰重陽,見《月令廣義》。 又《爾雅·釋山》山西曰夕陽,山東曰朝陽。 《詩·大雅》度其夕陽。 《又》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又水北也。 《詩·大雅》在洽之陽。 《穀梁傳·僖二十八年》水北爲陽。 又《釋名》丘高曰陽丘,體高近陽也。 又《詩·豳風》我朱孔陽。 《傳》陽,明也。 又《玉篇》淸也。 又《詩·周頌》龍旂陽陽。 《傳》陽陽,言有文章也。 又《詩·王風》君子陽陽。 《傳》陽陽,無所用其心也。 又《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陽禮敎讓,則民不爭。 《註》陽禮謂鄕射飮酒之禮。 又國名。 《春秋·閔二年》齊人遷陽。 《註》陽,國名。 《戰國策》塞漏舟而輕陽侯之波。 《註》博物志,晉陽國侯溺水,因爲大海之神。 又《春秋·昭十二年》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 《註》陽卽唐,燕別邑,中山有唐縣。 又縣名。 《史記·高祖紀》西過高陽。 《註》屬𨻰留。 又關名。 《前漢·西域傳》去陽關七千八百二里。 又《左傳·昭二十四年》公孫于齊,次于陽州。 又陽城,山名。漢爲縣,屬潁川郡。 又古帝號。 《史記·五帝紀》帝顓頊高陽氏。 又《釋名》立人,象人立也。或曰陽門,在前曰陽,兩旁似門也。 又《玉篇》傷也。 又《莊子·達生篇》西北方之下者,則泆陽處之。 《註》泆陽,鬼名。 又《抱朴子·登涉篇》山中樹能人語者,非樹能語也,其精爲之,名曰雲陽。 又昌陽,菖蒲別名。 《韓愈·進學解》昌陽引年。 又姓。 《史記·司馬相如子虛賦》陽子驂乗。 《註》古仙人陽陵。 《廣韻》周景王封少子於陽樊,後裔因邑命氏。 又漢複姓,有二十二氏:歐陽、高陽、靑陽、孫陽、子陽、周陽、涇陽、偪陽、梗陽、戲陽、鮭陽、葉陽、陵陽、鮮陽、櫟陽、濮陽、太陽、老陽、安陽、成陽、朱陽、索陽。 又通作揚。 《禮·玉藻》盛氣顚實揚休。 《註》顚,讀爲闐。揚,讀爲陽。盛身中之氣,使之闐滿其息,若陽氣之體物也。 《釋名》陽,揚也,氣在外發揚也。 又與佯同。 《禮·檀弓》陽若善之。 《前漢·高帝紀》陽尊懷王爲義帝,實不用其命。 又音腸。 《爾雅·釋詁》陽,予也。 《註》魯詩云:陽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陽。 《疏》漢書藝文云:魯申公爲詩訓,故是爲魯詩。其經云:陽如之何,申公以陽爲予,故引之。 《釋文》陽,音腸。 《五音集韻》俗作𨹈。 《字彙》俗作阦。 《字彙補》亦作𨼗陽氜。
『交』《廣韻》古肴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肴切,𠀤音郊。 《小爾雅》俱也。 《廣韻》共也,合也。 《易·泰卦》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又友也。 《易·繫辭》上交不諂,下交不凟。 《禮·郊特牲》爲人臣者無外交,不敢貳君也。 又交交,鳥飛貌。 《詩·秦風》交交黃鳥。 又交加,參錯也。 《前漢·劉向傳》章交公車。 又州名,南越地,漢置交州。 《書·堯典》申命羲叔宅南交。 《蔡傳》南交,南方交趾地。 又衣領也。 《揚子·方言》衿謂之交。 又同蛟。 《前漢·高帝紀》則見交龍於上。 《史記》作蛟。 又同鵁。 《司馬相如·上林賦》交精旋目。卽鵁鶄。
『泰』《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蓋切,音太。 《說文》滑也。 又大也。 《前漢·郊祀歌》揚金光,橫泰河。 又通也。 《易·泰卦》天地交泰。 又甚也。 《詩·小雅》昊天泰憮。 又寬也,安也。 《論語》君子泰而不驕。 又侈也。 《晉語》恃其富寵以泰於國。 又丘名。 《爾雅·釋丘》右陵泰丘。 又風名。 《爾雅·釋天》西風謂之泰風。 《註》西風成物,物豐泰也。 又山名。 《爾雅·釋山》泰山爲東嶽。 又有小泰山,在朱虛縣,汶水所出。 又州名。本晉海陵郡,今屬揚州府。 又泰安州,本唐泰州,屬濟南府。俱見《廣輿記》。 又澤名。 《山海經》瀤澤之水,東北流,注于泰澤。 又社名。 《蔡邕·獨斷》天子之宗社曰泰社。 又尊名。 《禮·明堂位》泰,有虞氏之尊也。 又《韻補》叶他計切,音替。 《曹植·七啓》元化參神,與靈合契。惠澤播於黎苗,威靈鎭乎無外。超隆平於殷周,踵羲皇而齊泰。 《說文》亦省作太。从水。俗作,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