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之国


   指中原诸国。《国语·越语上》:“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 韦昭 注:“党,所也,上所之国,谓中国。”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àng dǎng zhī guó
成语简拼 sdzg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中原诸国。《国语·越语上》:“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 韦昭 注:“党,所也,上所之国,谓中国。”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边。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古。~卷。 等级和质量高的:~等。~策。~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由低处到高处:~山。~车。~升。 去,到:~街。 向前进:冲~去。 增加:~水。 安装,连缀:~刺刀。~鞋(亦作“绱鞋”)。 涂:~药。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课。~班。 拧紧发条:~弦。 登载,记:~账。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桌~。组织~。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爬~来。锁~。选~代表。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年纪。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声〕汉语声调之一,普通话上声(第三声)。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是”)。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時亮切,音尙。在上之上,對下之稱。崇也,尊也。 《易·乾·文言》本乎天者親上。  又《廣韻》君也。太上極尊之稱。 《蔡邕·獨斷》上者,尊位所在。但言上,不敢言尊號。  又上日。 《書·舜典》正月上日。 《註》孔氏曰:上日,朔日也。葉氏曰:上旬之日。曾氏曰:如上戊,上辛,上丁之類。  又姓。漢上雄,明上觀,上志。  又上官,複姓。  又《唐韻》時掌切《集韻》《韻會》《正韻》是掌切,𡘋商上聲。登也,升也,自下而上也。 《易·需卦》雲上于天。 《禮·曲禮》拾級聚足,連步以上。  又進也。 《前漢·東方朔傳》朔上三千奏牘。  又與尙通。 《詩·魏風》上愼旃哉。 《前漢·賈誼傳》上親,上齒,上賢,上貴。  又《匡衡傳》治天下者審所上。  又《韻補》叶辰羊切,音常。 《楚辭·九懷》臨淵兮汪洋,顧林兮忽荒。修予兮袿衣,騎霓兮南上。  又叶時刃切,音愼。 《王微觀海詩》照本苟不昧,在末理知瑩。忽乗摶角勢,超騰送崖上。  又叶矢忍切,音審。 《郭璞·遊仙詩》翹首望太淸,朝雲無增景。雖欲思陵化,龍津未易上。 《說文》上,高也。指事。時掌切。◎按字有動靜音,諸韻皆以上聲,是掌切,爲升上之上,屬動,去聲,時亮切,爲本在物上之上,屬靜。今詳《說文》上聲上字,高也,是指物而言,則本在物上之上亦作上聲矣。依諸韻分動靜音爲是。後倣此。

『党』

《集韻》《韻會》𠀤底朗切,音黨。 《韻府羣玉》夏后氏之後。秦有將軍党耐虎。唐有党芬,党進。 《唐韻》多朗切《集韻》底朗切《正韻》多曩切,𠀤音讜。 《說文》不鮮也。  又《周禮·地官·大司徒》五家爲比,五比爲閭,四爲族,五族爲黨。 《釋名》五百家爲黨。黨,長也。一聚之所尊長也。  又朋也,輩也。 《荀子·强國篇》不比周,不朋黨。  又助也。相助匿非曰黨。 《論語》君子不黨。  又偏也。 《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又比也。 《荀子·非相篇》順禮義,黨學者。 《註》黨,親比也。  又頻也。 《荀子·天論篇》怪星之黨見。  又知也。 《揚子·方言》黨,皢,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皢,齊宋之閒謂之哲。 《郭註》黨,朗也。解悟貌。  又《廣韻》美也。 《廣雅》黨,善也。  又所也,時也。 《公羊傳·文十三年》往黨。 《註》黨,所也。所猶時,齊人語也。 《左傳·哀五年》萊人之歌曰:師乎,師乎,何黨之乎。 《註》黨,所也。  又《玉篇》接也。  又《廣韻》累也。  又地名。 《前漢·地理志》秦置上黨郡,屬幷州,古上黨關。  又《集韻》止兩切,音掌。姓也。 《左傳·莊三十二年》公築臺,臨黨氏。 《註》黨氏,魯大夫。 《釋文》黨,音掌。  又《哀十一年》季孫使從於朝,俟於黨氏之溝。 《註》黨氏溝,朝中地名。  又《集韻》坦朗切《正韻》他曩切。𠀤與儻同。兾也。 《前漢·董仲舒傳》黨可得見乎。  又《五被傳》黨可以徼幸。 《師古註》黨,讀曰儻。  又與讜同。 《荀子·非相篇》博而黨正。 《註》謂直言也。 亦作䣣䣊。

『之』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