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乔木入幽谷


   从高树上下来,钻进幽深的坑谷里。比喻弃明从暗,或从良好的处境转入恶劣的处境。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ià qiáo mù rù yōu gǔ
成语注音 ㄒ一ㄚˋ ㄑ一ㄠˊ ㄇㄨˋ ㄖㄨˋ 一ㄡ ㄍㄨˇ
成语简拼 xqmryg
常用程度 一般
成语繁体 下喬木入幽谷
成语字数  6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从高树上下来,钻进幽深的坑谷里。比喻弃明从暗,或从良好的处境转入恶劣的处境。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幽谷者。”


成语典故

《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幽谷者。”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层。~款。 等级低的:~级。~品。~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 方面,方位:两~都同意。 次序或时间在后的:~卷。~次。~限。 由高处往低处,降落:~山。~车。~马。~达。 使降落:~半旗。~棋。 进入:~海。 投送:~书。 到规定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班。~课。 谦辞:在~。~官。 颁布:~令。 攻克:攻~。 卸掉:~货。把他的枪~了。 用,投入精力:~工夫。 退让:争执不~。 做出判断:~结论。 量词,指动作次数:打三~。 用在名词后边(❶表示在里面,如“心~”、“言~”;❷表示当某个时节,如“节~”、“年~”)。 用在动词后边(❶表示关系,如“教导~”、“培养~”;❷表示完成或结果,如“打~基础”;❸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或继续,如“走~去”、“停~来”)。 少于:不~二百人。 动物生产:鸡~蛋。

树类植物的通称:树~。乔~。灌~。~石(树木和石头,喻没有知觉和情感的东西)。缘~求鱼。 木料、木制品:~材。~器。~刻。~匠。~已成舟。 棺材:棺~。 质朴:~讷(朴实迟钝)。 呆笨:~鸡。 感觉不灵敏,失去知觉:麻~。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姓。

进,由外到内:进~。~梦。 适合,恰好合适:~选。~耳。

隐藏,不公开的:~会。~居(a.隐居;b.幽静的住处)。~愤。~咽。 形容地方很僻静又光线暗:~谷。~静。~暗。 沉静而安闲:~闲。~趣(幽雅的趣味)。~婉。 把人关起来,不让跟外人接触:~禁。~闭。~囚。 迷信的人指阴间:~灵。~魂。 古地名,大致相当于今中国河北省、辽宁省南部一带:~州。~燕(yān )。

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或指两山之间:山~。河~。 喻困境:进退维~(进退两难)。 庄稼和粮食的总称:五~。百~。 粟的别称,亦指稻的子实:~物。~米。稻~。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下』

《廣韻》胡雅切《集韻》《韻會》《正韻》亥雅切,𡘋遐上聲。在下之下,對上之稱。 《易·乾·文言》本乎地者親下。  又《說文》底也。 《玉篇》後也。  又賤也。  又《儀禮·士相見禮》始見于君,執摯至下。 《鄭註》下謂君所。 《賈疏》不言所而言下者。凡臣視袷已下,故言下也。  又《集韻》《韻會》𡘋亥駕切,遐去聲。 《正韻》降也,自上而下也。 《易·屯卦》以貴下賤。 《詩序》君能下下。  又《爾雅·釋詁》下,落也。 《郉疏》下者,自上而落也。草曰零,木曰落。  又去也。 《周禮·夏官·司士》歲登,下其損益之數。  又《韻補》叶後五切,音戶。 《詩·召南》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與女叶。 《吳棫曰》毛詩下字一十有七,陸德明皆此讀。 《𨻰第·古音考》與吳同。  又叶胡佐切,音賀。 《曹丕·寡婦賦》風至兮淸厲,隂雲曀兮雨未下。伏枕兮忘寐,逮乎朝兮起坐。 《唐韻》《集韻》《韻會》𠀤居月切,音蕨。 《說文》發石也。从厂,欮聲。 《玉篇》短也。 《爾雅·釋言》其也。 《周禮·地官·鄕大夫之職》厥明。 《註》其也。  又《前漢·諸侯王表》漢諸侯王厥角稽首。 《註》應劭曰:厥者,頓也。角者,頟角也。  又姓。 《韻會》京兆人,漢賜衡山王妾厥氏。  又《韻會》九勿切,音𠜾。突厥世居金山,工於鐵作,金山狀如兜鍪。俗呼兜鍪爲突厥,因爲國號。

『木』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卜切,音沐。 《說文》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徐鍇曰》屮者,木始申坼也,萬物皆始於微,故木从屮。 《白虎通》木之爲言觸也。 《玉篇》燧人氏鑽出火也。 《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易·說卦傳》𢁉爲木。 《疏》木可以揉曲直,卽𢁉順之謂也。 《禮·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疏》春則爲生,天之生育,盛德在於木位。  又八音之一。 《周禮·春官·太師》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註》木,柷敔也。  又質樸。 《論語》剛毅木訥近仁。  又木彊,不和柔貌。 《前漢·周勃傳》勃爲人木彊敦厚。  又析木,星次。 《爾雅·釋天》析木謂之津。  又姓。 《統譜》漢木仁,晉木華。  又百濟八姓,一曰木氏。  又複姓,端木。  又叶末各切,音莫。 《馬融·廣成頌》隂慝害作,百卉畢落。林衡戒田,焚林柞木。 《韻會》从丨。丨,古本切。非从亅。亅,其月切。

『入』

《唐韻》人執切《集韻》《韻會》日汁切《正韻》日執切,𠀤任入聲。 《說文》內也。 《玉篇》進也。 《禮·少儀》事君,量而後入。 《檀弓》孟獻子𧝓比御而不入。 《註》言雖比次婦人之當御者,猶不入寢也。  又《春秋·隱二年》莒人入向。 《定六年》於越入吳。 《傳》造其國都曰入,弗地曰入。 《註》謂勝其國邑,不有其地也。入者,逆而不順,非王命而入人國也。  又《廣韻》納也,得也。  又《增韻》沒也。  又《楞嚴經》六入謂六塵,卽眼入色,耳入聲也。  又《敎坊記》每日常在天子左右爲長入。

『幽』

《唐韻》《集韻》於虯切《韻會》幺虯切《正韻》於尤切,𠀤音呦。 《說文》幽隱也。 《易·履卦》幽人貞吉。 《疏》幽隱之人,守道貞吉。 《禮·儒行》幽居而不淫。 《疏》君子雖復隱處,常自修整不傾邪也。 《後漢·章帝章和元年詔》光照六幽。 《註》謂六合幽隱之處也。  又《爾雅·釋詁》幽,微也。 《疏》幽者,深微也。 《史記·樂書》極幽而不隱。  又《玉篇》幽,深遠也。 《易·繫辭》无有遠近幽深。 《疏》言易之告人,无問遠之與近,及幽邃深遠之處,皆告之也。 《詩·小雅》幽幽南山。 《註》幽幽,深遠也。  又《玉篇》幽,不明。 《正韻》幽,闇也。 《書·舜典》黜陟幽明。 《註》黜退其幽者,升進其明者。 《禮·檀弓》望反諸幽,求諸鬼神之道也。 《註》鬼神處幽闇。  又《正韻》幽,囚也。 《史記·太史公自序》幽於縲紲。 《楊惲報孫會宗書》身幽北闕。  又州名。 《書·舜典》肇十有二州。 《傳》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爲幽州幷州。 《爾雅·釋地》燕曰幽州。 《疏》燕其氣深要,厥性剽疾,故曰幽。幽,要也。  又地名。 《左傳·莊十六年》同盟于幽。 《註》幽,宋地。  又國名。 《山海經》大荒之中,有思幽之國,思士不妻,思女不夫。 《註》言其人直思感而氣通,無配合而生子。  又姓。 《廣韻》出《姓苑》。  又與黝通。 《集韻》黝或作幽。 《禮·玉藻》一命縕紱幽衡,再命赤紱幽衡。 《註》幽,讀爲黝黑之黝。  又叶於交切,音窔。 《道藏歌》迴舞太空嶺,六氣運重幽。我際豈能窮,使爾終不彫。  又《詩·小雅》隰桑有阿,其葉有幽。旣見君子,德音孔膠。 《傳》幽,黑色。

『谷』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祿切,音穀。 《說文》泉出通川爲谷。从水半見,出於口。 《韻會》兩山閒流水之道也。 《爾雅·釋水》水注谿曰谷。 《疏》謂山谷中水註入㵎谿也。 《易·井卦》井谷射鮒。 《註》谿谷出水,從上注下。 《公羊傳·僖三年》桓公曰:無障谷。 《註》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 《禮·祭法》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財用也。 《老子·道德經》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又谷水。 《管子·度地篇》山之溝一有水一無水者,命曰谷水。  又暘谷,日所出處。昧谷。日所入處。 《書·堯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  又《集韻》窮也。 《詩·大雅》進退維谷。 《疏》谷謂山谷,墜谷,是窮困之義。  又《廣韻》養也。 《老子·道德經》谷神不死。  又《爾雅·釋天》東風謂之谷風。 《詩·邶風》習習谷風。 《詩詁》風出谷中也。 《疏》谷之言穀。穀,生也。生長之風也。 《前漢·王莽傳》其夕穀風迅疾。 《師古曰》卽谷風。  又《韻會》竹溝曰谷。 《前漢·律歷志》黃帝使伶倫取竹之解谷。 《註》解,脫也。谷,溝也。取竹之無谷節者,一說解谷,昆侖之北谷名也。  又壑谷,窟室也。 《左傳·襄三十年》鄭伯有爲窟室夜飮,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 《註》地室也。  又人足內踝前後一寸陷中,曰然谷穴。 《奇經考》隂蹻之脈,起于跟中足少陽然谷穴之後。  又地名。 《春秋·定十年》公會齊侯于夾谷。 《杜註》卽祝其也。  又郡縣名。 《前漢·地理志》上谷郡,秦置。 《魏書·地形志》谷陽縣,屬𨻰留郡。  又山名。 《山海經》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  又姓。漢有谷永。  又複姓。金有夾谷謝奴。 《金·國語姓氏解》夾谷曰仝。  又《廣韻》余蜀切《集韻》《韻會》兪玉切,𠀤音欲。義與《說文》《爾雅》同。  又姓。北魏有谷渾氏。  又吐谷渾氏。 《金壷字考》音突浴魂。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盧谷切,音鹿。 《史記·匈奴傳》置左右谷蠡王。 《註》谷蠡,音鹿離。  又叶乞約切,音却。 《史記·龜筴傳》有介之蟲,置之谿谷。收牧人民,爲之城郭。  又叶魚律切,音聿。 《易林》鹿畏人匿,俱入深谷。命短不長,爲虎所得。 《音學五書》山谷之谷,雖有穀、欲二音,其實欲乃正音。《易》井谷,陸德明一音浴,《書》暘谷,一音欲,《左傳》南谷中,一音欲,《史記·樊噲傳》橫谷,《正義》音欲,《貨殖·傳》谷量牛馬,索隱音欲,苦縣《老子銘》書谷神作浴神是也。轉平聲則音臾,上聲則音與,去聲則音裕。今人讀谷爲穀而加山作峪,乃音裕,非。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祿切,音谷。 《說文》續也。百穀之總名。从禾,㱿聲。 《長箋》穀有穅秕,故从㱿。 《書·洪範》百穀用成。 《禮·月令》孟秋農乃登穀。 《周禮·天官·大宰》三農生九穀。 《註》鄭司農云:九穀,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一說九穀無秫大麥,而有粱苽。  又《天官膳夫》食用六穀。 《註》黍,稷,粱,麥,苽,稌。  又《天官疾醫》五穀養其病。 《註》麻,黍,稷,麥,豆。 《酉陽雜俎》九穀,黍稷稻粱,三豆二麥。 《爾雅翼》梁者,黍稷之總名。稻者,漑種之總名。菽者,衆豆之總名。三穀各二十種,爲六十,蔬果之屬,助穀各二十種,凡百穀。  又《星經》八穀星,主黍,稷,稻,粱,麻,菽,麥,烏麻,星明則俱熟。  又《爾雅·釋詁》穀,善也。 《書·洪範》旣富方穀。 《詩·𨻰風》穀旦于差。 《禮·曲禮》自稱曰不穀。 《註》謙稱。  又生也。 《詩·王風》穀則異室。 《註》穀,生也。  又《爾雅·釋言》穀,祿也。 《詩·小雅》俾爾戩穀。 《註》穀,祿也。  又養也。 《詩·小雅》以穀我士女。 《戰國策》求百姓之饑寒者收穀之。  又孺子曰穀。 《荀子·禮論篇》臧穀猶且羞之。  又國名。 《春秋·桓七年》穀伯綏來朝。 《註》穀國在南鄕築陽縣北。  又水名。 《周語》穀洛鬭。  又《揚子·方言》螳螂,齊杞以東謂之馬穀。  又姓。  又穀梁,複姓。  又《集韻》居𠋫切,音冓。祿也。 《論語》不至於穀。皇侃讀。  又楚地名。 《左傳·僖二十八年》連穀。 《陸德明·音義》胡木切,音斛。  又與谷同。 《前漢·王莽傳》穀風迅疾,從東北來。  又與告通。 《禮·檀弓》齊穀王姬之喪。 《註》穀,當爲告,聲之譌。  又叶訖力切。 《六韜》紛紛渺渺,好色無極。吾觀其野,草菅勝穀。  又叶工洛切。 《詩·小雅》俶載南畝,播厥百穀。旣庭且碩,曾孫是若。  又與㝅同。 《左傳·宣四年》楚人謂乳穀,謂虎於菟。 《集韻》或从米作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