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凡响


   凡响:平凡的音乐;不同于平凡的音乐。原指演唱特别出色;后泛指事物不平凡;非常出色。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bù tóng fán xiǎng
成语注音 ㄅㄨˋ ㄊㄨㄥˊ ㄈㄢˊ ㄒ一ㄤˇ
成语正音 “凡”,不能读作“fǎn”。
成语简拼 btfx
感情色彩 褒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当代
成语繁体 不同凡響
成语英文 be out of the ordinary
成语法文 être d'une grande originalité(extraordinaire)
成语俄文 необычáйно хорóший
成语日文 (文芸作品など)ありふれたものとは違う
成语结构  动宾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凡响:平凡的音乐;不同于平凡的音乐。原指演唱特别出色;后泛指事物不平凡;非常出色。




成语示例


自学之声发,每响必中于人心,清晰昭明,不同凡响。(鲁迅《坟 摩罗诗力说》)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四章:“他那双炯炯的摄人魂魄的眼睛,聪明的人一定会看出这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一样,没有差异;相~。~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侪(同辈)。~庚(同岁)。~年。~胞。~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同行业的人)。~仁(同人)。~仇敌忾。~工异曲。~室操戈。情~手足。 共,在一起(从事):共~。~学。~步。殊途~归。~舟共济。 和,跟:~流合污。 姓。

〔胡~〕见“胡”。

平常的,不出奇的:平~。~庸。~夫俗子。 指人世间(宗教或迷信的说法):~尘。~心。 所有的:~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 总共:全书~二十八卷。 大概,要略:大~。~例。发~(陈述全书或某一学科的要旨)。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4”。

声音:~声。~箭。~马(旧称在路上抢劫财物的强盗,因抢劫时先放响箭而得名)。音~(a.声音,多就声音所产生的效果说;b.泛称收音、录音、扩音等设备)。 发出声音:钟~了。 声音高,声音大:~亮。~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 回声:~应(yìng )。如~斯应(喻反应迅速)。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不』

《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凡』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符咸切,音帆。 《說文》最括也。 《玉篇》非一也。 《廣韻》常也,皆也。 《正韻》大槪也。  又《前漢·揚雄傳》請略舉凡。 《註》師古曰:凡,大指也。 《杜預·左傳序》發凡以言例。  又《玉篇》計數也。 《前漢·石奮傳》凡號奮爲萬石君。 《註》師古曰:凡,最計也。總合其一門,計五人爲二千石,故號萬石君。  又最凡,諸凡之最目也。 《周禮·天官·司會註》書謂簿書,契其最凡也。 《小宰疏》凡要亦是簿書,如今印契,其凡目所最處印之。  又輕微之稱。 《廣韻》凡,輕也。 《孟子》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  又國名。在濬州。 《春秋·隱七年》天王使凡伯來聘。 《左傳·僖二十四年》凡蔣郉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又姓。 《韻會》周公凡伯之後。  又叶符筠切。 《崔駟達旨》高樹靡隂,獨木不林。隨時之宜,道貴從凡。 《註》凡,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