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不忘记母亲的教诲。
指不忘记母亲的教诲。
寇准不忘母训的事迹真是感人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不记得,遗漏:~记。~却。~怀。~我。~情。~乎所以。
妈妈,娘:~亲。~性。~系。慈~。~忧(称母亲去世)。 对女性长辈的称呼:姑~。舅~。 雌性的,与“公”相对:~鸡。 事物据以产生出来的:~国。~校。~音(元音)。 一套东西中间可以包含其他部分的:螺丝~。子~扣。 姓。
教导,教诲:~诫。~蒙(教育儿童)。~迪(教诲开导)。教(jiào )~。培~。 可以作为法则的话:家~。 典式,法则:不足为~。 解释词的意义:~诂(解释古书中的字、词句的意义。亦称“~故”、“诂~”、“故~”)。~读(日文借用汉字写日语原有的词,用日语语音读汉字)。
《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忘』《集韻》《韻會》武方切《正韻》無方切,𠀤音亡。 《說文》不識也。 《增韻》忽也。 又遺也。 《書·微子之命》予嘉乃德,曰篤不忘。謂不遺也。 又《儀禮·士冠禮》壽考不忘。 《註》長有令名,不忽然而遽盡也。 又善忘,病也。 《莊子·達生篇》氣下而不上,則使人善忘。 又坐忘,無思慮也。 《莊子·大宗師》回坐忘。 又《廣韻》《正韻》巫放切《集韻》《韻會》無放切,𠀤音妄。 《韻會》棄忘也。 《增韻》遺忘也。 《周禮·地官·司刺》三宥,一曰遺忘。 又志不在也。 《左傳·隱七年》鄭伯盟,歃如忘。 《註》志不在于歃血也。 又《韓愈·別竇司直詩》中盤進橙栗,投擲傾脯醬。歡窮悲心生,婉戀不能忘。 《說文》从心从亡。會意。
『母』《唐韻》《廣韻》《正韻》莫厚切《集韻》《韻會》莫後切,𠀤音某。 《廣雅》母,牧也。言育養子也。 《釋名》冒也,含已生也。 《增韻》慕也。嬰兒所慕也。 《說文》从女,象懷子形。一曰象乳形。 《蒼頡篇》其中有兩點,象人乳形。豎通者卽爲毋。 《詩·小雅》母兮鞠我。 又天地爲大父母。 《書·泰誓》惟天地萬物父母。 《易·說卦》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 《蔡邕·獨斷》天子父事天,母事地,兄事日,姊事月。 又《老子·道德經》有名萬物之母。 又日爲陽德之精,故稱日母。 《枚乗·七發》流攬無窮。歸神日母。 又元氣之本曰氣母。 《莊子·大宗師篇》伏羲得之,以襲氣母。 又父母,尊親之詞。 《詩·小雅》豈弟君子,民之父母。 《禮·表記》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親。 又《揚子·方言》南楚𤄗洭之閒,母謂之媓。 《淮南子·說山訓》西家子謂其母曰社。 《說文》蜀人謂母曰姐,齊人謂母曰嬭,又曰㜷,吳人曰媒。 《眞臘風土記》呼父爲巴駞,呼母爲米。方音不同,皆自母而變。 又乳母亦曰母。 《越語》生三人,公與之母。 又禽獸之牝皆曰母。 《孟子》五母雞,二母彘。 《前漢·昭帝紀》罷天下亭母馬。 《張華·禽經》鷇將生,子呼母應。雛旣生,母呼子應。 《蘇軾·仇池筆記》眉州縣有一小佛屋,俗謂之猪母佛。 又十母,謂甲乙之屬,十干也。十二支爲十二子。見《史記·律書》。 又西王母,神名。見《山海經》。《大戴禮》云:舜時,西王母獻白玉琯。 又寶母,所以集寶者。 《祥異記》魏生常得一美石,後有胡人見之,曰:此寶母。每月望,設壇海邊上,可以集珠寶。 又嶺南有瘴母。 《鄭熊·番禺雜記》五羊嶺表見有物自空而下,始如彈丸,漸如車輪,遂四散。人中之卽病,謂之瘴母。 又鬼母,神名。 《括異記》南海小虞山有鬼母,一產千鬼。朝產之,暮食之。今蒼梧有鬼姑神是也。 又凡物之有大小者皆曰子母。 《詩·鄭風·盧重環·毛傳》重環,子母環也。 《疏》謂大環貫一小環。 又錢有子母錢。 《周語註》重曰母,輕曰子。子母相通,民乃得所欲。 又牛有子母牛。 《易·說卦》坤爲子母牛。正義曰:取其多蕃畜而順。 又子母竹,今之慈竹也。見《任昉·述異記》。 又子母瓜,取收瓜子,故名。見《齊民要術》。 又甯母,地名。 《春秋·僖七年》公會齊侯,盟于甯母。 《後漢·郡國志》山陽郡方與縣有泥母亭,或曰古甯母。 又慈母、雨母,皆山名。 《丹陽記》江寜縣南三十里有慈母山,生簫管竹。 《荆州記》湘東有雨母山。 又雲母,扇名。 又屛名。 《西京雜記》昭陽殿有雲母扇、雲母屛風。 又雲母竹,竹之大者。見《郭義恭·廣志》。 又《贊寜·筍譜》有雲母筍。 又益母、貝母、知母,俱藥草名。蟁母、鴾母,俱鳥名。喜母,蟲名。俱見《爾雅·註疏》。 又酒滓謂之酪母,見《本草》。 又胡母,複姓。 《後漢·獻帝紀》有胡母班。《風俗通》云:胡母,姓,本陳胡公之後,齊宣王母弟,別封母鄕。遠本胡公,近取母邑,故曰胡母氏。 又《集韻》蒙晡切《正韻》莫胡切,𠀤音模。熬餌也。 《禮·內則》煎醢加黍上,沃以膏,曰淳母。 《鄭註》母,讀曰模。模,象也。作此象淳熬。 又叶母婢切。音敉。 《詩·鄭風》豈敢愛之,畏我父母。叶上杞里。 《魯頌》魯侯燕喜,令妻壽母。 《蔡邕·崔夫人誄》昔在共姜,陪臣之母。勞謙紡繢,仲尼是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