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不讲究衣饰仪容或不拘形式小节。亦作“不修边幅”。
形容不讲究衣饰仪容或不拘形式小节。亦作“不修边幅”。
南北朝 颜之推《颜氏家训 序致》:“肆欲轻言,不脩边幅。”《幼学琼林 卷三 人事类》:“不脩边幅,谓人不饰仪容。”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同“修”。 干肉:“凡肉~之颁赐,皆掌之。” 旧时指教学的酬金:束~。~金。 干枯。
布的宽度:~面。双~。宽~。 泛指事物的宽度:~度。~员(“幅”是宽度,“员”是周围。指疆域或领土的面积。如“我国~~广大”)。振~。篇~。 边缘:边~。 量词,用于布帛、图画等:一~画。五~布。
《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脩』《唐韻》息流切《集韻》《韻會》《正韻》思留切,𠀤音羞。 《說文》脯也。 《正字通》肉條,割而乾之也。 《釋名》縮也。腊脯乾燥而縮。 《周禮·天官·膳夫》凡肉脩之頒賜皆掌之。 《註》脩,脯也。 又《內饔》凡掌共羞脩𠛬膴胖骨鱐,以待共膳。 《註》脩,鍛脯也。 《左傳·莊二十四年》女贄不過榛栗棗脩。 《註》脩,脯也。 《釋文》鍛脯加薑桂曰脩。 又治也,習也。 《書·說命》爾交脩子。 《疏》令其交更脩治己也。 《詩·大雅》脩爾車馬。 《禮·禮運》講信脩睦。 又《韻會》長也。 《詩·小雅》四牡脩廣。 《傳》脩,長也。 又《大雅》孔脩且張。 《屈原·離騷》路曼曼其脩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註》長也。 又掃除也。 《周禮·天官》掌百官之誓戒,與其具脩。 《註》脩,掃除糞酒。 《禮·祭義》宮室旣脩。 《註》脩,設,謂除及黝堊。 又備也。 《周語》脩其簠簋。 《註》備也。 又久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𣂪目不荼,則及其大脩也,筋代之受病。 《註》脩,猶久也。 又儆也。 《魯語》吾冀而朝夕脩我。 《註》儆也。 又乾也。 《詩·王風》中谷有蓷,暵其脩矣。 《傳》脩,且乾也。 又《爾雅·釋樂》徒鼓鍾謂之脩。 又草名。 《山海經》賈超之山,其中多龍脩。 《註》郭曰:龍須也。似莞而細,生山石穴中。 又魚名。 《山海經》橐山,橐水出焉,其中多脩辟之魚。 又姓。 《韻會》漢有屯騎校尉脩炳。 又人名。 《屈原·離騷》吾令蹇脩以爲理。 《註》蹇脩,伏羲氏之臣也。 又《正韻》云九切,音有。 《周禮·春官·鬯人》廟用脩。 《註》脩,器名,漆尊也。鄭康成曰:脩讀爲卣。 又《集韻》他彫切,音祧。縣名,在信都。周亞夫封邑。 《前漢·恩澤侯表序》孝景將侯王氏,脩侯犯色。 《註》脩,讀曰條。 又《類篇》思邀切,音宵。脩脩,羽敝也。 《正字通》說文脩,脯也。修,飾也。分爲二。今脩修通。
『幅』《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方六切,音福。 《說文》布帛廣也。 《玉篇》布帛廣狹。 《廣韻》絹幅。 《爾雅·釋天》緇廣充幅,長尋曰旐。 《疏》以黑色之帛,廣全幅長八尺,屬於杠,名旐。 《急就篇註》四丈曰疋,兩邊具曰幅。 《左傳·襄二十八年》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爲之制度,使無遷也。夫民生厚而用利於是乎,正德以幅之。 《疏》言用正德以爲邊幅,使有度也。 《前漢·馬援傳》修飾邊幅。 《註》若布帛,修飾其邊幅也。 又《廣雅》匡幅,滿也。 又《廣韻》姓也。 又《廣韻》彼側切《集韻》《韻會》筆力切,𠀤音逼。 《廣韻》行縢名。 《左傳·桓二年》帶裳幅舄。 《註》幅若今行縢。 《詩·小雅》邪幅在下。 《傳》幅,逼也,所以自偪束也。正義邪纏於足謂之邪偪。名曰偪者,所以自偪束也。 又《韻會》通作偪。 《禮·內則》偪屨著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