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宁:同“无宁”,宁可,不如。如果失去自由、主权,宁可去死。
清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哥哥岂不闻欧美人嘴唇皮挂着的话说道:‘不自由,毋宁死’。”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本人,己身:~己。~家。~身。~白。~满。~诩。~馁。~重(zhòng )。~尊。~谦。~觉(jué )。~疚。~学。~圆其说。~惭形秽。~强不息。 从,由:~从。~古以来。 当然:~然。~不待言。~生~灭。放任~流。 假如:~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原因:原~。事~。理~。~于(介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自,从:~表及里。~衷(出于本心)。 顺随,听从,归属:~不得。信马~缰。 经过,经历:必~之路。~来已久。 凭借:~此可知。 古同“犹”,尚且,还。 古同“犹”,犹如,好像。 姓。
不要,不可以:~妄言。宁缺~滥。 不:~庸。~宁(nìng )。 姓。
平安,安定:~静。~谧。息事~人。 旧时已嫁的女子或在外子女回家省视父母:~亲。归~。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的别称。沪~铁路 姓。
情愿:~肯。~死不屈。~缺毋滥。 岂,难道:王侯将相~有种乎? 语助,无实际意义:不~唯是。
同“貯”。贮藏;积聚。 古代宫室门屏之间。
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亡。~讯。~刑。~囚。~棋。~地。生离~别。~有余辜。 不顾生命:~志(牺牲生命的决心)。~士(敢死的武士)。~战。 固执,坚持到底:~心塌地。~卖力气。 无知觉:睡得~。 不活动,不灵活:~结。~理。~板。 不通达:~胡同。~路一条。 过时,失去作用:~文字。 极,甚:乐~人。
《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自』《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疾二切,音字。 《玉篇》由也。 《集韻》從也。 《易·需卦》自我致寇,敬愼不敗也。 《疏》自,由也。 《書·湯誥》王歸自克夏,至于亳。 《詩·召南》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傳》自,從也。 又《玉篇》率也。 又《廣韻》用也。 《書·臯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 《傳》自,用也。 《詩·周頌》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傳》自彼成康,用彼成安之道也。 《古義》自彼者,近數昔日之辭。 又自然,無勉强也。 《世說新語》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漸近自然。 又《集韻》己也。 《正韻》躬親也。 《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又《五音集韻》古文鼻字。註詳部首。◎按說文作鼻本字。 《唐韻》父二切《集韻》《韻會》毗至切《正韻》毗意切,𠀤音紕。 《說文》鼻,引气自畀也。 《釋名》鼻,嘒也。出氣嘒嘒也。 《管子·水地篇》𦜉發爲鼻。 《白虎通》鼻者,肺之使。 又《揚子·方言》鼻,始也。獸初生謂之鼻,人初生謂之首。梁益閒謂鼻爲初,或謂之祖。祖,居也。 又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謂始祖爲鼻祖。 《揚雄·反騷》或鼻祖於汾隅。 又獵人穿獸鼻曰鼻。猶持弓曰手弓。 《張衡·西京賦》鼻赤象,圈巨狿。 又炊鼻,地名。 《左傳·昭二十六年》師及齊師戰於炊鼻。 《杜註》炊鼻,魯地。 又有鼻,國名。在永州營道縣北。 《前漢·昌邑哀王傳》舜封象於有鼻。 《師古註》有鼻在零陵。 《孟子》作有庳。 又鼻息,西方國名。見《風俗通》。 又《後漢·杜篤傳》共川鼻飮之國。 《註》相習以鼻飮也。 又反鼻,蝮蛇別名。 又類鼻,草名。生田中,葉如天名精。 《李時珍曰》卽豨薟。 又《內典》阿鼻,此曰無閒。 从自从畀。俗从白,非。
『由』《廣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正韻》于求切,𠀤音猷。 《廣韻》从也。 《韻會》因也。 《爾雅·釋詁》自也。 《註》猶从也。 《論語》觀其所由。 《註》經也,言所經從。 《禮·內則》由衣服飮食,由執事。 《註》由,自也。 《儀禮·士相見禮》願見無由達。 《註》言久無因緣,以自達也。 又《博雅》由,行也。 《書·微子之命》率由典常,以蕃王室。 《禮·經解》是故隆禮由禮,謂之有方之士。 《疏》由,行也。 又於也。 《詩·大雅》無易由言。 《箋》由,於也。 又《博雅》由,用也。 《書·盤庚》冲人非廢厥謀,弔由靈。 《註》弔,至,由,用,靈,善也。言我非廢衆謀,乃至用爾衆謀之善者,指臣民以爲當遷者言也。 《詩·小雅》君子無易由言。 《箋》由,用也。 《左傳·襄三十年》以晉國之多虞,不能由吾子。 《註》由,用也。 又《博雅》式也。 又《揚子·方言》胥由,正輔也。燕之北鄙曰由。 《註》胥,相也。由,正皆謂輔持也。 又《揚子·方言》由迪,正也。東齊靑徐之閒相正謂之由迪。 又所由,州郡官也。 《唐書·崔成傳》舉觴罰裴度曰:丞相不宜與所由呫囁耳語,度笑受之。 又《孟子》由由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 《註》由由,自得之貌。 《管子·小問篇》至其成也,由由兹免。 《註》由由,悗懌實貌。兹免,謂益有謹厲。 又由庚,由儀,𠀤笙詩也。見《束晳·補亡詩》。 又國名。 《戰國策》昔智伯欲伐厹由,遺之大鐘。 《註》厹由,國名。 《釋文》漢志由作猶。 又縣名。 《後漢·郡國志》吳郡由拳。 《搜神記》秦始皇東巡,望氣者云:五百年後,江東有天子氣。始皇至,令囚徒十萬人掘汙其地,表以惡名,曰由拳縣。 又姓。 《史記·秦本紀》戎王使由余於秦。 又由吾,複姓。 又由胡,草名。 《爾雅·釋草》繁,由胡。 又夷由,鳥名。 《爾雅·釋鳥》鼯䑕夷由。 又雔由,蟲名。 《爾雅·釋蟲》雔由樗繭。 《註》食樗葉。 又與猶通。尚可之辭。 《孟子》王由足用爲善。 又通作繇。 《董仲舒·賢良策》道者所繇,適於治之路。 《註》與由同。 又許由。 《前漢·古今人表》作許繇。 又通作䌛。 《前漢·宣帝紀》上亦無䌛知。 又《楊愼·丹鉛錄》由與農通。韓詩外傳,東西耕曰橫,南北耕曰由。呂氏春秋,管子曆紀皆云:堯使后稷爲大由。註大由,大農也。錢譜,神農幣文,農作由。 又借作㽕。 《類篇》按說文徐曰:說文無由字,惟㽕字註:木生條也,古文省弓,而後人因省之,通用爲因由等字。 《書·盤庚》若顚木之有由蘖。 《註》古作㽕,顚仆也。㽕木生條也。○按《說文》註:古文省弓,則㽕係正字,由乃古省。據《尚書註》則㽕屬古文,似誤。 又《韻補》叶延知切,音夷。 《馮衍·顯志賦》往者不可攀援兮,來者不可與期。病歿世之不稱兮,願橫逝而無由。 又叶羊諸切,音余。 《古詩·爲焦仲卿妻作》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 又《正字通》音妖。冶由,女子笑貌。
『毋』《唐韻》武扶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無。 《說文》止之也。其字从女,內有一畫,象姦之形。禁止之,勿令姦。 《禮·曲禮》毋不敬。 《註》毋,止之辭。古人云:毋,猶今人言莫也。 又《儀禮·士相見禮》毋上于面,毋下于帶。 《鄭註》古文毋爲無。 《賈公彥疏》今不从者。《說文》云毋,禁辭,故不从有無之無也。 又將毋、毋乃,皆發問之辭,與無通。 《韓詩外傳》客有見周公者,曰:入乎將毋。公曰:請入。坐乎將毋。公曰:請坐。言乎將毋。公唯唯。 又姓。 《廣韻》毋丘或爲毋氏。 又漢複姓,八氏。《漢書·貨殖傳》有毋鹽氏,巨富,齊毋鹽邑大夫之後。漢有執金吾東海毋將隆、將作,大匠毋丘興。《風俗通》有樂安毋車伯奇,爲下邳相,有主簿步邵南,時人稱毋車府君步主簿。《何氏姓苑》云有毋終氏,《左傳》魯大夫兹毋還、晉大夫綦毋張,《漢書》有巨毋霸,王莽改爲巨毋氏。 又甯毋,地名。 《穀梁傳》作寧毋。毋音無。 又茂后反。 《公羊傳》音同。 又《集韻》《韻會》𠀤迷浮切,音謀。毋追,夏后氏緇布冠名。 《禮·郊特牲》毋追,夏后氏之道也。 又《集韻》罔甫切,音武。與䳇、鵡同。鸚䳇,鳥名。或从武,亦省作毋。 與父母之母不同。
『宁』《唐韻》直呂切《集韻》《韻會》展呂切,𠀤音佇。 《爾雅·釋宮》門屛之閒謂之宁。 《禮·曲禮》天子當宁而立。 《註》門內屛外,人君視朝所宁立處。 又《集韻》通作著。 《詩·齊風》俟我于宁乎而。今作著。 又《廣韻》直魚切《集韻》《韻會》《正韻》𨻰如切,𠀤音除。義同。 又《說文》宁辨積物也。象上隆四周之形。○按積物,與《爾雅》正意相背。《韻會》六麌分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乃定切,音佞。 《說文》所願也。 《徐曰》甯,猶寧也。今俗言寧可如此爲甯可如此。 又姓。 又邑名。 《春秋·僖七年》公會齊侯,宋公,𨻰世子款,鄭世子華,盟于甯母。 《註》高平方與縣東有泥母亭。 《左傳·文五年》晉陽處父聘于衞,反過甯,甯嬴從之。 《註》甯,晉邑,汲郡修武縣也。 《水經注》武王伐紂,勒兵于甯,更名甯曰修武。 又《集韻》《韻會》囊丁切《正韻》奴經切,𠀤與寧同。 《前漢·郊祀歌》周流常羊思所幷,穰穰復正直往甯。 《註》言獲福旣多,歸於正道,克當往日所願。 又《王莽傳》永以康甯。 《玉篇》古文寧字。註詳十一畫。 《說文》安也。从宀从心,在皿上。皿,人之飮食器,所以安人也。 《集韻》同寧。願也。 《前漢·王莽傳》永以康寗。 又乃定切,音佞。邑名。 又姓。 又《類篇》从心作甯。司馬氏曰:甯𠀤从冉,非是。今詳用部甯字註。 《唐韻》奴丁切《集韻》《韻會》囊丁切《正韻》奴經切,𠀤佞平聲。 《說文》願詞也。从丂,寍聲。 又安也。 《易·乾卦》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詩·大雅》文王有聲,遹求厥寧。 《書·康誥》裕乃以民寧。 《註》行寬政,乃以安民也。 又《書·洪範》五福,三曰康寧。 《註》無疾病也。 又女嫁歸省父母曰寧。 《詩·周南》歸寧父母。 又予寧居喪也。 《前漢·哀帝紀》博士弟子父母喪,子寧三年。 又無寧,寧也,願辭也。 《左傳·隱十一年》無寧兹許公復奉其社稷。 又《襄二十六年》若不幸而過,寧僭無濫。 《書·大禹謨》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又丁寧,屬付諄復也。 《前漢·郞顗傳》丁寧再三。俗作叮嚀。 又丁寧,鉦也。 《左傳·宣四年》著於丁寧。 《正義》言著於丁寧,則丁寧是器。 《晉語》伐備鐘鼓,聲罪也。戰以錞于丁寧,儆其民也。是丁寧,戰之用也。 又州名,秦北郡,魏置華州,西魏改寧州。 又姓。 又《集韻》乃定切,音佞。通甯。 《前漢·郊祀歌》穰穰復正直往甯。 《師古註》叶音平聲。言獲福旣多,歸於正道,克當往日所願也。 又叶乃挺切,佞上聲。 《張載·七命》王猷四塞,圅夏謐寧。丹冥投烽,靑徼釋警。 又叶女良切,音娘。 《蘇軾·富鄭公𥓓》堂堂韓公,與萊相望。再聘於燕,四方以寧。望平聲。 《韻會》本作寧,經史作寧,俗作寜。寧从丂。
『死』《廣韻》息姊切《集韻》《韻會》《正韻》想姊切,𠀤斯上聲。 《白虎通》死之言澌,精氣窮也。 《釋名》死者,澌也,若冰釋澌然盡也。 《莊子·知北遊》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爲生,散則爲死。 《關尹子·四符篇》生死者,一氣聚散耳。 《禮·曲禮》庶人曰死。 《禮·檀弓》君子曰終,小人曰死。 又《周禮·天官·疾醫註》少曰死,老曰終。 又《山海經》有不死國,在南海大荒中。 《郭璞贊》赤泉駐年,神木養命。稟此遐齡,悠悠無竟。 又圓丘山有不死樹。 《郭璞贊》萬物暫見,人生如寄。不死之樹,壽蔽天地。 又《山海經》流沙之東,黑水之閒,有不死山。 又《劉孟會云》祖州海島產不死草,一株可活一人。 又姓。自、死、獨、膊,代北四姓也。見《氏族略》。 又叶息利切,音四。 《宋玉·九辯》願徼𡴘而有待兮,泊莽莽與埜艸同死。叶上至。 《說文》从人作𣦸。 又𣦹,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