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扭西歪


   嘴唇不停地做怪样而实际并未说话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ōng niǔ xī wāi
成语注音 ㄉㄨㄥ ㄋ一ㄡˇ ㄒ一 ㄨㄞ
成语简拼 dnxw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当代
成语繁体 東扭西歪
成语英文 (of lips) twist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嘴唇不停地做怪样而实际并未说话


近义词



成语示例


浩然《艳阳天》第54章:“又拉过一只东扭西歪的破椅子垫在屁股底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柯岗《逐鹿中原》第四章:“只因年深日久水分充足,也就东扭西歪枝桠交错地长了起来。”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转动,扳转:~过脸来。~头。 拧断:强~的瓜不甜。 拧伤:~了腰。 身体摇摆转动:~动。~捏。~秧歌。 揪住:~打。 违拗:胳臂~不过大腿。

方向,太阳落下的一边,与“东”相对:~面。~晒。~域。~方。~席(旧时对幕友或家塾教师的敬称。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亦称“西宾”)。~宫(借指妃嫔)。 事物的样式或方法属于西方的(多指欧美各国):~学。~画。~餐。~医。 姓。

不正,偏斜:~斜。~曲(qū)。 不正当,不正派的:~理。~诗。~才。~风。 侧卧休息:我~一会儿。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扭』

《唐韻》《集韻》𠀤女久切,音紐。 《佩觿集》手轉貌。今俗謂手揪爲扭。一曰按也。  又《廣韻》陟柳切,音肘。義同。  又《集韻》陟救切,音晝。挼也。

『西』

《唐韻》先稽切《集韻》《韻會》《正韻》先齊切,𠀤音粞。 《類篇》金方也。 《說文》鳥在巢上也。日在西方而鳥栖,故因以爲東西之西篆。文作㢴,象形也。 《前漢·律歷志》少隂者西方,西遷也。隂氣遷落物,於時爲秋。 《尚書·大傳》西方者何,鮮方也。或曰鮮方,訊訊之方也。訊者,訊人之貌。  又地名。 《晉書·地理志》西郡。 《韻會》唐置西州。  又姓。 《通志·氏族略》西氏。 《姓苑》西門豹之後,改爲西。  又《集韻》相咨切,音私。義同。  又《篇海》蘇前切,音先。 《前漢·郊祀歌》象載瑜,白集西,食甘露,飮榮泉。 《後漢·趙壹傳·窮鳥賦》幸賴大賢,我矜我憐。昔濟我南,今振我西。  又《韻補》斯人切,叶音辛。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𤣥醴騰湧於隂溝,甘露被宇而下臻。朱桂黝鯈於南北,芝蘭阿那於東西。  又《類篇》乙却切,音約。平量也。  又《廣韻》籀文作𠧧。○按《玉篇》等書西字另一部。今从《字彙》《正字通》附入襾部。

『歪』

《字彙》烏乖切,音崴。不正也。○按此乃竵之俗字。《正字通》云:《說文》竵訓不正,俗合不正二字改作歪,《字彙》訓與竵同,不知歪卽竵之譌。別見立部竵字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