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拦西阻


   指极力阻拦。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ōng lán xī zǔ
成语注音 ㄉㄨㄥ ㄌㄢˊ ㄒ一 ㄗㄨˇ
成语简拼 dlxz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当代
成语繁体 東攔西阻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极力阻拦。


近义词



反义词



成语示例


他东拦西阻地让我放弃这个计划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雪岩外传》第十回:“众家人听说,忙东拦西阻的教他们止声。”


成语典故

谓极力阻拦。《雪岩外传》第十回:“众家人听说,忙东拦西阻的教他们止声。” 并列 加以极力拦阻。《雪岩外传》10回:“众家人听说,忙~的教他们止声。”△多用于劝阻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遮挡,阻止:~挡。~阻。~击。~劫。~截。 对准,正对着:~腰截断。

方向,太阳落下的一边,与“东”相对:~面。~晒。~域。~方。~席(旧时对幕友或家塾教师的敬称。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亦称“西宾”)。~宫(借指妃嫔)。 事物的样式或方法属于西方的(多指欧美各国):~学。~画。~餐。~医。 姓。

险要的地方:“马陵道狭,而旁多~隘,可伏兵”。 拦挡:~挡。~隔。~拦。~力。~挠。梗~。劝~。~击。~抑。~滞。~难(nán)。~塞(sè)。 艰难:道~且长。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西』

《唐韻》先稽切《集韻》《韻會》《正韻》先齊切,𠀤音粞。 《類篇》金方也。 《說文》鳥在巢上也。日在西方而鳥栖,故因以爲東西之西篆。文作㢴,象形也。 《前漢·律歷志》少隂者西方,西遷也。隂氣遷落物,於時爲秋。 《尚書·大傳》西方者何,鮮方也。或曰鮮方,訊訊之方也。訊者,訊人之貌。  又地名。 《晉書·地理志》西郡。 《韻會》唐置西州。  又姓。 《通志·氏族略》西氏。 《姓苑》西門豹之後,改爲西。  又《集韻》相咨切,音私。義同。  又《篇海》蘇前切,音先。 《前漢·郊祀歌》象載瑜,白集西,食甘露,飮榮泉。 《後漢·趙壹傳·窮鳥賦》幸賴大賢,我矜我憐。昔濟我南,今振我西。  又《韻補》斯人切,叶音辛。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𤣥醴騰湧於隂溝,甘露被宇而下臻。朱桂黝鯈於南北,芝蘭阿那於東西。  又《類篇》乙却切,音約。平量也。  又《廣韻》籀文作𠧧。○按《玉篇》等書西字另一部。今从《字彙》《正字通》附入襾部。

『阻』

《唐韻》側呂切《集韻》《韻會》《正韻》壯所切,𠀤音俎。 《說文》險也。 《廣韻》隔也。 《易·繫辭》德行恆𥳑以知阻。 《詩·秦風》遡洄從之,道阻且長。  又《商頌》罙入其阻。 《周禮·夏官·司險》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 《釋名》山巇曰險,水隔曰阻。若泛言則山水通用。 《集韻》同岨。  又《釋名》水出其後曰阻丘,此以水爲險也。  又《爾雅·釋詁》阻,艱,難也。 《書·舜典》黎民阻饑。  又止也。 《讀書通》通作沮。 《詩·小雅》亂庶遄沮。 《禮·儒行》沮之以兵。 《正字通》𠀤與阻同。  又《左傳·隱四年》州吁阻兵而安忍。 《註》阻,恃也。 《史記·秦本紀》阻法度之威,以督責於下。  又《玉篇》疑也。  又《廣韻》憂也。  又與淹通。 《史記·魯世家》勤勞阻疾。 《註》徐廣曰:阻作淹。  又《廣韻》《集韻》𠀤莊助切,音詛。 《廣韻》馬阻蹄。 《集韻》行不正也。本作跙。亦作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