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射马耳


   射:射出。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充耳不闻,无动于衷。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ōng fēng shè mǎ ěr
成语注音 ㄉㄨㄥ ㄈㄥ ㄕㄜˋ ㄇㄚˇ ㄦˇ
成语简拼 dfsme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東風射馬耳
成语英文 give no heed(like water off a duck's back)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5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射:射出。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充耳不闻,无动于衷。



反义词



成语示例


我的话对你来说还不是东风射马耳了。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成语典故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东风射(吹)马耳(一说菜名),比喻掉头不顾,无所动心。后以此为听了无动于衷的典故。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四十回:“我当初劝谏你多少来,你就当东风吹马耳。” 见“东风吹马耳”。《(游氏)中国文学史》:“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 【典源】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今译】 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中,感慨习文不为世所重,要想飞黄腾达,只有去谄媚君王,或者黩武边关。吟诗作赋,还不如一杯白水。而这种愤世嫉俗的话,世人是不愿听的,如同东风吹马耳一样。 【释义】 后以此典指漠不关心; 或指淡然置之,不以为然。 【典形】 东风马耳、马耳、马耳春风、马耳东风、马耳风、马耳射东风、世途看马耳、马耳西风、马耳北风。 【示例】 〔东风马耳〕 宋·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之八:“东风马耳尘劳后,半夜鸡声睡熟时。” 〔马耳〕 清·黄遵宪《石川鸿斋偕僧来谒》:“鸿飞宁记雪泥迹,马耳且任东风吹。” 〔马耳春风〕 金·元好问 《谼谷圣灯》:“纷纷世议何足道,尽付马耳春风前。” 〔马耳风〕 宋·陆游《哀病》:“仕宦蚁窠梦,功名马耳风。” 〔马耳射东风〕宋·苏轼《书晁说之考牧图后》:“世间马耳射东风,悔不长作多牛翁。” 〔世途看马耳〕 清·黄景仁《东中杂成》:“世途看马耳,骨相负鸢肩。”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姓。

古同“讽”,讽刺。

放箭:~箭。后羿~日。 用推力或弹力送出子弹等:~击。扫~。发~。~程。~手。 气体或液体等受到压力迅速流出:喷~。注~。 放出光、热、电波等:~电。辐~。~线。照~。反~。 有所指:暗~。影~。

〔~干〕古书上的一种草,根可入药。 〔仆~〕中国秦至宋代的官名,宋代以后废。

〔无~〕a.中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之一;b.中国春秋时景王所铸钟名。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背(bèi)。~垂。~鬓厮磨(mó)。~穴。~聪目明。~濡目染。 像耳朵的东西:木~。银~。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房。鼎~。 听说:~闻。~软。~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射』

《唐韻》神柘切《集韻》食夜切《韻會》《正韻》神夜切,𠀤蛇去聲。 《說文》弓弩發於身,而中於遠也。 《禮•射義》古者,天子以射選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飾之以禮樂也。  又射之爲言繹也。繹者各繹己之志也。故心平體正,持弓矢審固,則中矣。  又射義有大射,賔射,燕射。 《周禮•地官•保氏》五射,曰白矢,曰參連,曰剡註,曰襄尺,曰井儀。詳《鄭司農註》。  又《廣韻》羊謝切《集韻》《韻會》《正韻》夤謝切,𠀤音夜。僕射,秦官名。 《漢官儀註》僕,主也。古者重武事,每官必有主射督課之,故名。師古曰:射本如字讀,今音夜,蓋關屮語轉爲此音也。朱子曰:禮僕人師扶左,射人師扶右。周官大僕之職,僕射之名,蓋起於此。漢獻帝始分置左右僕射,唐改左右匡政,又改左右相。  又《廣韻》《集韻》𠀤食亦切,音實。 《增韻》以弓弩失射物也。  又指物而取曰射。 《論語》弋不射宿。  又《蜀志》孟光曰:吾好直言,每彈射利病,爲世所嫌。歐陽氏曰:泛而言射,則在去聲,以射其物而言,則在入聲。《正字通》以爲曲說,非。  又《廣韻》羊益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𠀤音睪。 《詩•大雅》無射亦保。 《周頌》無射于人斯。 《註》射,厭也。  又無射,九月律名。 《前漢•律歷志》無射,言陽氣上升,隂氣收藏,終而復始,無厭已也。  又叶當故切,音妒。 《詩•小雅》式燕且譽,好爾無射。  又叶於略切,音約。 《詩•大雅》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楚辭•天問》封豨是射。叶下若。 《說文》本作䠶。从身从矢。或从寸。寸,法度也。亦手也。

『耳』

《唐韻》而止切《集韻》《韻會》《正韻》忍止切,𠀤音洱。 《說文》主聽也。 《易·說卦》坎爲耳。 《管子·水地篇》腎發爲耳。 《淮南子·精神訓》肝主耳。 《白虎通》耳者,腎之𠋫也。  又俗以塗巷語爲信曰耳食。 《史記·六國表》此與以耳食何異。 《註》耳食,不能知味也。  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 《史記·封禪書》有雉登鼎耳。 《後漢·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幘顏短耳長。  又《韻會》助語辭。 《論語》女得人焉耳乎。 《禮·祭統》夫銘者,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  又《正韻》語決辭。 《史記·高祖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又《詩·魯頌》六轡耳耳。 《傳》耳耳然至盛也。 《朱註》耳耳,柔從也。  又爵名。 《左傳·昭七年》燕人歸燕姬,賂以瑤罋玉櫝斝耳。 《註》斝耳,玉爵。 《疏》斝,爵名,以玉爲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  又姓。 《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  又人名。老子名李耳。  又地名。 《前漢·武帝紀》罷儋耳眞番郡。 《註》師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眞番,本朝鮮地,皆武帝所置也。 《後漢·明帝紀》西南哀牢,儋耳,僬僥諸種,前後貢獻。 《註》楊浮異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則鏤其頰皮,連耳匡分爲數枝,狀如雞腸,纍纍下垂至肩。  又山名。 《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 《疏》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伊水所出。 《荆州記》順陽益陽二縣,東北有熊耳山,東西各一峯,如熊耳狀,因以爲名。 《齊語》踰大行與辟耳之谿。 《註》辟耳,山名。 《史記·封禪書》束馬懸車,上𤰞耳之山。 《註》𤰞耳,山名在河南太陽。  又草名。 《詩·周南》采采卷耳。 《傳》卷耳,苓耳也。廣雅云:枲耳也。 《疏》生子如婦人耳中璫,或謂之耳璫,幽州人謂之爵耳。 《博雅》𠭿耳,馬莧也。  又獸名。 《博雅》李耳,虎也。  又綠耳,周穆王駿馬名,俗作騄駬。魏時西𤰞獻千里馬,色白,兩耳黃,名黃耳。 《山海經》丹熏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註》卽鼯鼠,飛生鳥也。 《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黃耳。  又蟲名。 《爾雅·釋蟲》螾𧊔入耳。 《疏》今蚰蜒,喜入耳者。 《揚子·方言》蚰𧎘,自關而東謂之螾𧎘,或謂之入耳。  又曾孫之孫曰耳孫。 《前漢·惠帝紀》內外公孫耳孫。 《註》應劭曰:耳孫者,𤣥孫之孫也。去曾高遠,但耳聞之。  又《集韻》《韻會》𠀤如蒸切,音仍。 《前漢·惠帝紀》耳孫。 《註》晉灼曰:耳孫,𤣥孫之曾孫也。師古曰:爾雅,仍孫從己而數,是爲八葉。與晉說相同。仍耳聲相近,蓋一號也。  又《諸侯王表》𤣥孫之子耳孫。 《註》耳音仍。  又《集韻》仍拯切,仍上聲。關中河東讀耳作此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