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鳞西爪


   原指画在云中的龙这里露一片鳞;那里露一只爪;不见全貌。现比喻零碎散乱、不全面。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ōng lín xī zhǎo
成语注音 ㄉㄨㄥ ㄌ一ㄣˊ ㄒ一 ㄓㄠˇ
成语正音 “爪”,不能读作“zuǎ”。
成语简拼 dlxz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東鱗西爪
成语英文 fragments(odds and ends)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原指画在云中的龙这里露一片鳞;那里露一只爪;不见全貌。现比喻零碎散乱、不全面。




成语示例


苏东坡有一首诗好象就是在这凌云山上做的,我只东鳞西爪地记得几节。(郭沫若《少年时代 我的童年》)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 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二节:“以上所引,虽东鳞西爪,语焉不详。”


成语典故

画龙时,龙体为云雾遮住,东露一鳞,西现一爪,不见全貌。比喻零零碎碎,不完整。梁启超《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故诸国法今虽无一遗存,然以其为法经之渊源,则东鳞西爪,藉法经之介绍,间接以散见于现行法律中者,殆非绝无矣。”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苏东坡有一首诗好像就是在这凌云山上做的,我只东鳞西爪地记得几节。” 见“一鳞半爪”。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他发觉首长们听他的话有兴趣,胆量大了,~的,又讲了许多。”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鱼类、爬行动物和少数哺乳动物身体表面长的角质或骨质小薄片:鱼~。~片。 鳞状的:~爪(zhǎo )。~波。~茎。~屑。~集(群集)。遍体~伤。~次栉比。 泛指有鳞甲的动物:~鸿(指“鱼雁”,即书信)。

方向,太阳落下的一边,与“东”相对:~面。~晒。~域。~方。~席(旧时对幕友或家塾教师的敬称。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亦称“西宾”)。~宫(借指妃嫔)。 事物的样式或方法属于西方的(多指欧美各国):~学。~画。~餐。~医。 姓。

指甲或趾甲:趾端有~。 鸟兽的脚指:鹰~。~牙(喻党羽,狗腿子)。一鳞半~。 抓。

禽兽的脚(多指有尖甲的):鸡~子。狗~子。 像爪的东西,这个锅有三个~儿。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西』

《唐韻》先稽切《集韻》《韻會》《正韻》先齊切,𠀤音粞。 《類篇》金方也。 《說文》鳥在巢上也。日在西方而鳥栖,故因以爲東西之西篆。文作㢴,象形也。 《前漢·律歷志》少隂者西方,西遷也。隂氣遷落物,於時爲秋。 《尚書·大傳》西方者何,鮮方也。或曰鮮方,訊訊之方也。訊者,訊人之貌。  又地名。 《晉書·地理志》西郡。 《韻會》唐置西州。  又姓。 《通志·氏族略》西氏。 《姓苑》西門豹之後,改爲西。  又《集韻》相咨切,音私。義同。  又《篇海》蘇前切,音先。 《前漢·郊祀歌》象載瑜,白集西,食甘露,飮榮泉。 《後漢·趙壹傳·窮鳥賦》幸賴大賢,我矜我憐。昔濟我南,今振我西。  又《韻補》斯人切,叶音辛。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𤣥醴騰湧於隂溝,甘露被宇而下臻。朱桂黝鯈於南北,芝蘭阿那於東西。  又《類篇》乙却切,音約。平量也。  又《廣韻》籀文作𠧧。○按《玉篇》等書西字另一部。今从《字彙》《正字通》附入襾部。

『爪』

《唐韻》《集韻》𠀤側絞切,音抓。 《說文》覆手曰爪。 《詩·小雅》祈父子王之爪牙。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凡攫閷援簭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 《廣韻》手足甲也。 《集韻》本作㕚。或作蚤搔。◎按韻會云:說文爪本爲抓爪之爪,非手足甲也。亦太迂泥,不可从。  又《集韻》《類篇》𠀤阻敎切,音笊。 《集韻》覆手取物。一曰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