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来线去


   比喻纠缠连挂。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ī lái xiàn qù
成语注音 ㄙ ㄌㄞˊ ㄒ一ㄢˋ ㄑㄨˋ
成语简拼 slxq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絲來綫去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纠缠连挂。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朱子全书·论语》:“但颜子得圣人说一句,直是倾肠倒肚是了,更无许多廉纤缠绕,丝来线去。”


成语典故

形容制作工艺细致精密。唐.张《朝野佥载》卷三:“洛州昭成佛寺有安乐公主造百宝香炉,高三尺,开四门,绛桥勾栏、花草、飞禽走兽、诸天妓乐、麒麟鸾凤、白鹤飞仙,丝来线去,鬼出神入,隐起钑镂,窈窕便娟。”也形容互相纠缠、牵扯。《朱子全书.程子之书三》:“但颜子得圣人说一句,直是倾肠倒肚便都了,更无许多廉纤缠扰,丝来线去。” 并列 像丝与线那样互相纠缠、牵扯。《朱子全书·论语》:“但颜子得圣人说一句,真是倾肠倒肚便都了,更无许多廉纤缠扰,~。” →牵丝攀藤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蚕吐出的像线的东西,是织绸缎等的原料:蚕~。~绸。缂(kè)~(中国特有的一种丝织的手工艺品。亦作“刻丝”)。 像丝的东西:铁~。菌~。肉~。游~。 计量单位名,10忽是1丝,10丝是1毫。 表示极少或极小的量:一~不差。 一~笑容。 绵长的思绪或感情:情~。愁~。 指弦乐器:~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竹指管乐器)。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处。~路。~国。 距离,差别:相~不远。 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年。~冬今春。 除掉,减掉:~掉。~皮。~势(a.阉割;b.动作或事情终了时的气势)。 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他~男主角。 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上~。进~。 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信步走~。 汉语四声之一:~声(a.古汉语四声的第三声;b.普通话字调中的第四声)。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去』

《唐韻》《集韻》《韻會》𠀤丘據切,墟去聲。 《說文》人相違也。 《廣韻》離也。 《增韻》來去,離去,去就之去。 《玉篇》行也。 《史記·莊助傳》汲黯招之不來,麾之不去。  又棄也。 《後漢·申屠剛傳》愚聞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又《唐韻》羌舉切《集韻》《韻會》口舉切《正韻》丘舉切,𠀤墟上聲。 《集韻》徹也。  又藏也。 《前漢·蘇武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註》去,收藏也。  又《集韻》或作弆。 《前漢·𨻰遵傳》遵善書,與人尺牘,皆藏弆以爲榮。 《註》弆,亦藏也。  又《韻會》《正韻》𠀤丘於切,音墟。疾走。 《正字通》同驅。 《詩·小雅》鳥鼠攸去,君子攸芋。 《左傳·僖十五年》秦伯伐晉。卜之,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