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两面拨弄、搅和。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5回:“单管两头和番,曲心矫肚,人面兽心。”
谓两面拨弄、搅和。《金瓶梅词话》第七五回:“单管两头和番,曲心矫肚,人面兽心。” 主谓 番,翻转拨弄。谓两边搅和,拨弄是非。《金瓶梅》75回:“单管~,曲心矫肚,人面兽心。”△贬义。用于写两面行为。→两头白面 两头三面
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个黄鹂。~本书。 双方:~可。~边。~便(客套用语,彼此方便)。~旁。~侧。~袖清风。~败俱伤。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十~(一市斤。旧制为十六两一市斤)。半斤八~(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含贬义)。 表示不定数目:~下子。~着儿(zhāor )。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骨。~脑。~脸(❶头和脸;❷指面貌;❸指面子,体面)。~角(jiǎo )(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 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留~。剃~。 物体的顶端:山~。笔~。两~尖。 指事情的起点或端绪:从~儿说起。~绪。 物体的残余部分:布~儿。 以前,在前面的:~三天。 次序在前,第一:~等。~生。 首领:~子。~目。 方面:他们是一~的。 临,接近:~睡觉先洗脸。 量词,多指牲畜:一~牛。 表示约计、不定数量的词:三~五百。 (tou)名词后缀(❶接于名词词根,如“木~”。❷接于动词词根,如“念~”。❸接于形容词词根,如“甜~儿”)。 (tou)方位词后缀(如“上~”。“里~”。“后~”。)
相安,谐调:~美。~睦。~谐。~声。~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衷共济。 平静:温~。祥~。~平。~气。~悦。~煦。惠风~畅。 平息争端:讲~。~约。~议。~亲。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是四。 连带:~盘托出(完全说出来)。~衣而卧。 连词,跟,同:我~老师打球。 介词,向,对:我~老师请教。 指日本国:~服(日本式服装)。~文。大~民族。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棋。~局。 姓。
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寡。 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诗。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面。~泥。
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药。奶里~点儿糖。~弄。~稀泥。 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水。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遍数,次,回:三~五次。 轮流更代:轮~。更(gēng )~。 称外国的或外族的:~邦。~茄。~薯。 倍:产量翻了二~。
〔~禺〕地名,在中国广东省。
《廣韻》《正韻》戸戈切《集韻》《韻會》胡戈切,𠀤音禾。 《廣韻》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 《書·堯典》協和萬邦。 又《舜典》律和聲。 《易·乾卦》保合太和。 《中庸》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又《書·堯典》乃命羲和。 《註》羲氏,和氏,主曆象授時之官。 又《詩·小雅》和鸞雝雝。 《傳》在軾曰和,在鑣曰鸞。 《疏》和,亦鈴也,以其與鸞相應和,故載見曰和鈴央央是也。 《廣韻》本作鉌。 又《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笙謂之和。 《註》和,十三簧。 又《周禮·夏官·大司馬》以旌爲左右和之門。 《註》軍門曰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以爲之。 《戰國策》與秦交和而舍。 又《諡法》不剛不柔曰和。 又和夷,地名。 《書·禹貢》和夷底績。 又雲和,地名。 《周禮·春官·大司樂》雲和之琴瑟。 又《廣韻》州名,在淮南,漢屬九江郡,齊爲和州。 又《韻會》西和州,秦蒙恬築長城始此,唐爲岷州,宋攺西和州。 又《廣韻》姓也。本自羲和之後,一云卞和之後,晉有和嶠。 又《正字通》養和,今之靠背也。李泌采異木蟠枝以隱背,號曰養和。 又《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烏龍養和,桐廬養和。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臥切,禾去聲。 《廣韻》聲相應。 《易·中孚》鳴鶴在隂,其子和之。 又《爾雅·釋樂》徒吹謂之和。 又《集韻》調也。 《禮·檀弓》竽笙備而不和。 又《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爲質也。 《註》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加以滑甘,是謂六和。 又《禮器》甘受和。 《釋文》和,戸臥反。 《周禮·天官》內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
『番』《廣韻》附袁切《集韻》符袁切,𠀤音煩。 《說文》獸足謂之番,从釆,田象其掌。或作𨆌蹯。 又《廣韻》《集韻》《韻會》孚袁切《正韻》孚艱切,𠀤音翻。數也,遞也。 《前漢·武帝紀》賢良直宿東番。 又山名。 《山海經》番條之山,無草木,多沙。 又《集韻》蒲波切《正韻》蒲禾切,𠀤音婆。鄱陽豫章縣。 《史記·伍子胥傳》闔閭使太子夫差將兵伐楚,取番。 《註》索隱曰:蓋鄱陽也。 又番吾,趙地。 《戰國策》秦甲涉河,踰漳據番吾,則兵必戰於邯鄲之下矣。 《釋文》番,音婆。 又音蒲。亦音盤。 《括地志》蒲吾,故東今之眞定府平山縣,卽漢番吾。番,當音蒲。 又姓。 《史記·河渠書》河東守番係。 《註》番,音婆。 又音潘。詩小雅云:番維司徒。番,氏也。 《前漢·高帝紀》故衡山王吳芮與子二人,兄子一人,從百粵之兵,以佐諸侯誅暴秦,有大功,諸侯立以爲王項羽侵奪之地,謂之番君。 《釋文》番,音蒲何反。 《正字通》姓譜,潘姓爲周文王畢公之後,食采於潘,因氏。讀判平聲。番姓爲吳芮封番君,支孫因氏,讀婆。字彙番姓亦音潘,合潘番二姓爲一音。誤。 又《廣韻》普官切《集韻》《韻會》鋪官切,𠀤音潘。番禺,南海地名。 《史記·貨殖傳》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瑇瑁,果布之湊。 《左思·蜀都賦》蒟醬流味於番禺之鄕。 《釋文》番,音潘。 《註》西北牂牁江廣數里,出番禺城下。 又《廣韻》薄官切《集韻》蒲官切,𠀤音槃。番和,縣名。在張掖郡。見《前漢·地理志》。 又《後漢·來歙傳》歙從番須回中徑至略陽。 《註》番,音盤。番須,回中,𠀤地名。 又《廣韻》博禾切《集韻》《韻會》逋禾切《正韻》補禾切,𠀤音波。 《爾雅·釋訓》番番,勇也。 《書·秦誓》番番良士。 《傳》武勇番番之良士。 《詩·大雅》申伯番番。 《傳》番番,武勇貌。 又《廣韻》《集韻》𠀤補過切,音播。獸足。 又《集韻》孚萬切《韻會》甫患切,𠀤音販。與音翻義同。 《杜甫詩》會須上番看成竹。 《獨孤及詩》舊日霜毛一番新,別時芳草兩回春。 又《集韻》普半切,音判。縣名。在上谷。本亦作潘。 又《史記·扁鵲倉公傳》切之得番隂脈,番隂脈入虛裏乗肺脈。 《註》番音芳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