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于律已


   律:约束。严格要求自己。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án yú lǜ jǐ
成语注音 一ㄢˊ ㄩˊ ㄌㄩˋ ㄐ一ˇ
成语简拼 yylj
常用程度 一般
成语繁体 嚴於律已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律:约束。严格要求自己。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 陈亮《谢曾察院启》:“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夫治道。”


成语典故

宋·陈亮《谢曾察院启》:“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夫治道。”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介词(➊在,如“生~北京”;➋到,如“荣誉归~老师”;➌对,如“勤~学习”;➍向,如“出~自愿”;➎给,如“问道~盲”;➏自,从,如“取之~民”;➐表比较,如“重~泰山”;➑表被动,如“限~水平”)。 后缀(➊在形容词后,如“疏~防范”;➋在动词后,如“属~未来)。 姓。

法则,规章:纪~。法~。定~。规~。清规戒~。~师。 约束:~己。 中国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把声音分为六律(阳律)和六品(阴律)。合称“十二律”:~吕(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称“律”;成偶数的六个管称“吕”,后来“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 旧诗的一种体裁:~诗。 姓。

止,罢了:学不可以~。死而后~。 表示过去:~经。事~至此。~往。业~。 后来,过了一些时间,不多时:~忽不见。 太,过:不为~甚。 同“以”。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于』

《唐韻》羽俱切《集韻》《韻會》《正韻》雲俱切,𠀤音迂。 《爾雅·釋詁》于,曰也。  又往也。 《書·大誥》民獻有十夫,予翼以于。 《詩·小雅》王于出征。  又《儀禮·士冠禮》宜之于假。 《註》于,猶爲也。宜之見爲大矣。  又《聘禮》賄在聘于賄。 《註》于讀曰爲。言當視賓之禮,而爲之財也。  又《司馬相如·長門賦敘》因于解悲愁之辭。  又未定之辭。 《公羊傳·僖二十八年》歸于者何。歸于者,罪未定也。  又行貌。 《韓愈·上宰相書》于于焉而來矣。  又于于,自足貌。 《莊子·應帝王》其臥徐徐,其覺于于。  又鐘兩口之閒曰于。 《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爲鐘,兩欒謂之銑,銑閒謂之于。  又《前漢·元后傳》衣絳緣諸于。 《註》大掖衣也。  又《唐書·元德秀傳》明皇命三百里內刺史縣令,以聲樂集,德秀惟樂工十人,聮袂歌于蔿于。  又草名。 《爾雅·釋草》茜,蔓于。 《註》生水中。一名軒于。 《司馬相如·子虛賦》菴閭軒于。  又木名。 《爾雅·釋木》棧木,于木。 《註》僵木也。江東呼木觡。  又淳于,縣名。今密州安丘縣,古淳于國。  又姓。周武王第二子邘叔之後,以國爲氏,後因去邑爲于。  又淳于,宣于,鮮于,多于,𨷖于,皆複姓。  又三氏姓。勿忸于,阿伏于,見《魏書·官氏志》。  又助語辭。 《詩·召南》于沼于沚。 《朱傳》于,於也。 《周易》《毛詩》於皆作于。于於古通用。  又《集韻》邕俱切,音紆。廣大貌。 《禮·檀弓》邾婁考公之喪,徐君使容居來弔含。有司曰:諸侯之來辱敝邑者,易則易,于則于,易于雜者,未之有也。  又《文王世子》仲尼曰: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聞之曰:爲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爲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俱與迂通。  又《正韻》休居切,與吁通。歎辭。 《詩·周南》于嗟麟兮。 《唐韻》哀都切《集韻》《韻會》《正韻》汪胡切,𠀤同烏。 《韻會》隷變作於。古文本象烏形,今但以爲歎辭及語辭字,遂無以爲鴉烏字者矣。  又《爾雅·釋詁註》於乎皆語之韻絕。 《疏》歎辭也。 《書·堯典》僉曰:於,鯀哉。 《詩·周頌》於穆淸廟。  又《周頌》於乎不顯。○按或作嗚烏,音義皆同。  又《廣韻》央居切《集韻》《韻會》《正韻》衣虛切,𠀤音淤。語辭也。 《博雅》於,于也。○按《說文》于訓於也,蓋于於古通用。凡經典語辭皆作于。  又《廣韻》居也。 《韓愈·示兒詩》前榮饌賓親,冠昏之所於。 《朱子·考異》所,或作依。○按所於作依於,則是依之以居也。孔融書,舉杯相於。曹植樂府,心相於。杜甫詩:良友幸相於。卽相依以居之意。  又《揚子·太𤣥經》白舌於於。 《註》多難貌。  又《廣韻》代也。 《集韻》往也。  又地名。 《戰國策》商於之地六百里。  又姓。 《姓氏急就篇》黃帝臣於則造履。 《前漢·功臣表》涉安侯於單。

『律』

《唐韻》呂戌切《集韻》《韻會》《正韻》劣戌切,𠀤音嵂。 《玉篇》六律也。 《廣韻》律呂也。 《說文》均布也。十二律均布節氣,故有六律,六均。 《爾雅·釋器》律謂之分。 《註》律管,所以分氣。 《前漢·律歷志》律有十二,陽六爲律,隂六爲呂,黃帝之所作也。黃帝使泠綸自大夏之西,昆侖之隂,取竹之解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閒而吹之,以爲黃鐘之宮,制十二筩以聽鳳之鳴。其雄鳴爲六,雌鳴亦六,比黃鐘之宮而皆可以生之,是爲律本。 《後漢·律曆志》殿中𠋫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𠋫,靈臺用竹律六十𠋫日如其曆。 《史記·律書註》古律用竹,又用玉。漢末以銅爲之。 《書·舜典》同律度量衡。 《禮·王制》考時月,定日同律。  又《爾雅·釋詁》法也。  又常也。 《註》謂常法。 《正韻》律呂萬法所出,故法令謂之律。 《管子·七臣七主篇》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 《釋名》律,累也。累人心,使不得放肆也。 《左傳·桓二年》百官於是乎咸懼,而不敢易紀律。  又軍法曰律。 《易·師卦》師出以律。  又𠛬書曰律。 《前漢·𠛬法志》蕭何攟摭秦法,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 《晉書·𠛬法志》秦漢舊律起自李悝。悝著網捕二篇,雜律一篇。  又以其律具其加減,是故所著六篇而已。  又爵命之等曰律。 《禮·王制》有功德于民者,加地進律。 《疏》律卽上公九命,繅藉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斿之等,是也。  又《爾雅·釋言》述也。 《禮·中庸》上律天時。  又《爾雅·釋言》銓也。所以銓量輕重。  又理髮曰律。 《荀子·禮論篇》不沐則濡櫛,三律而止。 《註》律,理髮也。  又詩律。 《杜甫·遣悶詩》晚節漸於詩律細。  又戒律。 《佛國記》法顯慨律藏殘缺,於是以弘始二年至天竺,尋求戒律。  又《爾雅·釋器》不律謂之筆。 《註》蜀人呼筆爲不律也。  又斛律,耶律,𠀤複姓。 《姓譜》斛律,代人,世爲部落統軍,號斛律部,因氏焉。耶律,遼之後。  又《韻補》與嵂通。 《詩·小雅》南山律律。 《司馬相如·大人賦》徑入雷室之砰磷鬱律兮,洞出鬼谷之堀礨崴魁。

『已』

《廣韻》羊己切《集韻》《韻會》《正韻》養里切,𠀤音以。 《玉篇》止也,畢也,訖也。 《廣韻》成也。 《集韻》卒事之辭。 《易·損卦》已事遄往。  又《玉篇》退也。 《廣韻》去也,棄也。 《書·堯典》試可乃已。 《論語》三已之。  又太也。 《廣韻》已,甚也。 《孟子》仲尼不爲已甚者。 《註》不欲爲已甚,太過也。  又《廣韻》過事語辭。 《史記·灌夫傳》已然諾。 《註》索隱曰:謂已許諾,必使副其前言也。  又《類篇》語已也。 《增韻》語終辭。 《前漢·梅福傳》亦無及已。  又踰時曰已而。 《史記·高帝紀》已而有娠。  又與以通。 《荀子·非相篇》人之所以爲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 《前漢·張良傳》殷事以畢。  又《廣韻》《集韻》𠀤羊吏切,音異。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