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使你受害。
是我使你受害。
《新唐书·段颜传》:“初,秀实为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给与农,约熟归其半。是岁大旱,农告无入,令谌曰:‘我知入,不知旱也。’责之急,农无以偿,往诉秀实……秀实泣
《新唐书?段颜传》:“初,秀实为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给与农,约熟归其半。是岁大旱,农告无入,令谌曰:‘我知入,不知旱也。’责之急,农
才:今~得之。“断其喉,尽其肉,~去”。 是,为:~大丈夫也。 竟:~至如此。 于是,就:“因山势高峻,~在山腰休息片时”。 你,你的:~父。~兄。“家祭无忘告~翁”。
自称,自己,亦指自己一方:~们。~见(我自己的看法)。~辈。~侪(我们)。自~。~盈彼竭。
陷在艰难痛苦或无法摆脱的环境中:~厄(处境困苦危险)。~处(chǔ)。~居。~扰。~境。~窘。~知勉行。~兽犹斗。 穷苦、艰难:~苦。~难。 包围:~守。围~。 疲乏:~乏。~倦。~顿。 想睡,睡:~人。~觉(jiào)。
你:~辈。~等。~曹。~将何经。 姓。
《唐韻》奴亥切《集韻》《韻會》《正韻》囊亥切,𠀤柰上聲。語辭。 《莊子·逍遙遊》而後乃今培風。 又承上起下之辭。 《爾雅·序疏》若乃者,因上起下語。 又繼事之辭。 《書·堯典》乃命羲和。 又辭之難也。 《公羊傳·宣八年》而者何,難也。乃者何,難也。曷爲或言而,或言乃,乃難乎而也。 又辭之緩也。 《周禮·秋官·小司𡨥》乃致事。 《註》乃,緩辭。 又語已辭。 《韓愈·鬭雞聮句》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 《註》用費誓礪乃鋒刃語也。 又《王禕詩》兹焉舍我去,契闊將無乃。 又爾汝之稱。 《書·大禹謨》惟乃之休。 《註》乃,猶汝也。 又某也。 《禮·雜記》祝稱卜葬虞子孫曰哀,夫曰乃。 《註》乃某卜葬其妻某氏。 又彼也。 《莊子·大宗師》孟孫氏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 又《唐書·南蠻傳》昔有人見二羊𨷖海岸,彊者則見,弱者入山,時人謂之來乃。來乃者,勝勢也。 又地名。 《元史·地理志》新添葛蠻安撫司,都鎮馬乃等處。 又果名。 《桂海虞衡志》特乃子,狀似榧,而圓長端正。 又《玉篇》或作廼。 《詩·大雅》廼慰廼止,廼左廼右。 《前漢·項籍傳》必欲烹廼公。 又《正韻》依亥切,哀上聲。 《字彙》款乃,棹船相應聲。黃山谷曰:款乃,湖中節歌聲。 《正字通》款乃,本作欸乃。今行船搖櫓,戛軋聲似之。 《柳宗元詩》欸乃一聲山水綠。 《元結·湖南欸乃曲》讀如矮靄是也。 《劉蛻·湖中歌》靄廼。 《劉言史·瀟湘詩》曖廼皆欸乃之譌。◎按欸,亞改切,應也。後人因柳集註有云:一本作襖靄。遂直音欸爲襖,乃爲靄,不知彼註自謂別本作襖靄,非謂欸乃當音襖靄也。《正韻》上聲解韻乃音靄,引柳詩:欸乃讀如襖靄。而上聲巧韻襖部不收款。去聲泰韻,乃音愛,亦引柳詩:欸乃讀如懊愛。而去聲效韻奧部不收款。至若旱韻,收款音窾,絕不註明有襖懊二音,此可證款不音襖懊,而欸之譌作款明矣。 又乃有靄音,無愛音。《正韻》增音愛,非。 又《字彙》《正字通》旣明辨款不音襖,欸譌作款,而《字彙》欠部款音襖,棹船相應聲。《正字通》櫓聲,自相矛盾,尤非。
『我』《唐韻》五可切《集韻》《韻會》語可切,𠀤俄上聲。 《說文》施身自謂也。 《廣韻》已稱也。 又稱父母國曰我,親之之詞。 《春秋·隱八年》我人祊。 又姓。古賢人,著書名我子。 又《說文》或說我,頃頓也。○按頃頓,義與俄同。然字書從無作俄音者,存考。 又《韻補》叶與之切,音台。 《揚子·太𤣥經》出我入我,吉凶之魁。 《註》我音如台小子之台。 又叶阮古切,音五。 《張衡·鮑德誄》業業學徒,童蒙求我。濟濟京河,實爲西魯。𢦐,篆文我。
『困』《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苦悶切,坤去聲。 《說文》故廬也。从木,在囗中。 《徐鍇曰》舊所居廬,故其木久而困獘也。 《六書本義》木在囗中,木不得申也,借爲窮困,病困之義。 又卦名。 《易·困卦》象曰: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又《序卦》升而不已則困。 又《廣韻》窮也,苦也。 《書·大禹謨》不廢困窮。 《禮·中庸》事前定則不困。 又《史記·范睢蔡澤傳》二子不困阸,惡能激乎。 又瘁也,倦極力乏也。 《後漢·耿純傳》世祖至營,勞純曰:昨夜困乎。 又憂愁也。 《書·盤庚》汝不憂朕心之攸困。 又亂也。 《論語》不爲酒困。 《註》言不爲酒所困而及亂也。 又不通也。 《禮·中庸》或困而知之。 《論語》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註》謂有所不通也。 又《孟子》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註》事勢窮蹙,以至困於心,衡於慮,然後奮發而興起也。 又爲人所阸亦曰困。 《左傳·宣十四年》困獸猶𨷖,况國相乎。 又叶苦昆切,音坤。 《易林》陽不制隂,宜其家困。 又叶苦卷切,款去聲。 《後漢·竇何傳贊》上惽下蔽,人靈動怨,將糾邪慝,以合人願。道之屈矣,代離凶困。
『汝』《唐韻》人渚切《集韻》《韻會》《正韻》忍與切,𠀤音茹。水名。 《說文》水出弘農盧氏,還歸山東入淮。 《水經》汝水出河南梁縣勉鄕西天息山。 《酈道元注》今汝水出魯陽縣之大盂山黃柏谷,至原鹿縣,南入於淮,謂之汝口。側有汝口戍,淮汝之交會也。 《春秋釋例》汝水至汝隂褒信縣入淮。 《詩·周南》遵彼汝墳。 又州名。 《廣韻》春秋時爲王畿及鄭楚之地。左傳,楚襲梁,及霍,漢爲梁縣,後魏屬汝北郡,隋移于陸渾縣北,遂攺爲汝州。 《廣輿記》今屬河南州,西有臨汝城古蹟。 又汝寧,郡名。 《廣輿記》秦屬潁川,漢曰汝南,元曰汝寧郡,有汝陽縣。 又姓。 《書·亡篇》有汝鳩,汝方,湯之賢臣。 《左傳》有汝寬。 又《韻會》通作女。 《前漢·地理志》女陽,女隂,𠀤與汝同。 又爾女亦作爾汝。 《書·益稷》子欲左右,有民汝翼。子欲宣力,四方汝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