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愤填膺


   膺:胸。正义的愤恨充满了胸膛。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ì fèn tián yīng
成语注音 一ˋ ㄈㄣˋ ㄊ一ㄢˊ 一ㄥ
成语正音 “填”,不能读作“tiān”。
成语简拼 yfty
感情色彩 褒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義憤填膺
成语英文 Anger for justice filled.
成语俄文 кипеть священным гневом
成语日文 義憤(ぎふん)が胸に満(み)ちる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膺:胸。正义的愤恨充满了胸膛。




成语示例


畿辅士民,屡遭虏骑蹂躏,莫不义愤填膺,恨之切骨。(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南朝 梁 江淹《恨赋》:“置酒欲饮,悲来填膺。”


成语典故

膺,胸。胸中充满了由正义而激起的愤怒。原作“愤气填膺”,后亦作“义愤填胸”。出自唐文宗之语。唐文宗,名李昂(829-840年),唐穆宗第二子。大和元年(827年)在宦官王守澄等人支持下即皇帝位。即位后曾重用李训、郑注等人,希望能铲除宦官,整理朝政。但大和元年(835年)十一月,由李训、郑注等发动的旨在清除宦官的“甘露之变”遭到失败,宦官反倒乘机大杀朝官,并完全控制了唐文宗的行动。十二月,唐文宗至紫宸殿,便对宰相说道:“我每想到贞观、开元之时,再看到今日之事,就常常会胸中充满愤怒。” 【出典】: 《旧唐书》卷17下《文宗本纪下》563页:“上曰:‘我每思贞观、开元之时,观今日之事,往往愤气填膺耳。’” 【例句】: 清·李海观《岐路灯》76回:“国家第一要忠臣,义愤填胸不顾身。” 主谓 膺,胸。正义的愤怒充满于胸中。语本《旧唐书·文字纪下》:“我每思贞观、开元之时,观今日之事,往往愤气填膺耳。”周梅森《沦陷》:“那时他们这帮热血男儿们忙着爱国,整日借集会演说,支援国军,根本没功夫搓麻将,看老伍陪太太搓,还~地骂他‘不知亡国恨,只爱搓麻将。’”△用于由非正义的行为所引起的愤怒。→悲愤填膺 怒发冲冠 怒气冲天。也作“义愤填胸”。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 情谊:~气。恩~。~重如山。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 指认为亲属的:~父。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 姓。

因不满而忿怒或怨恨:气~。~悱(郁闷)。~慨。~怒。~然。悲~。激~。~恚。公~。义~填膺。~世嫉俗。

把空缺的地方塞满或补满:~塞。~补。~充。~空(kòng )。义愤~膺。 在空白表格上按项目写:~表。~词。 形容声音巨大:~然。

古同“镇”,使安定。

胸:义愤填~。 接受,承当:~选(当选)。~赏。~受。荣~。 讨伐,打击:~惩。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膺』

《唐韻》《集韻》《韻會》𠀤於陵切,音應。 《說文》胷也。 《史記·趙世家》大膺,大胷,修下而馮。  又《爾雅·釋言》親也。 《禮·少儀》執箕膺擖。 《註》膺,親也。  又《正韻》當也。 《書·武成》誕膺天命,以撫方夏。 《傳》膺,當也。  又受也。 《楚辭·天問》撰體協脅。鹿何膺之。 《註》膺,受也。  又《韻會》馬帶也。 《詩·秦風》虎韔鏤膺。 《傳》膺,馬帶也。  又《大雅》鉤膺濯濯。 《傳》鉤膺,樊纓也。  又《增韻》擊也。  又《集韻》於證切,英去聲。胷也。 《禮·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釋文》徐邈讀。  又《釋名》膺,壅也。氣所壅塞也。 《正字通》黃庭經,舌下𤣥膺生死岸。陶弘景讀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