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书写;符:符篆;水:神水。泛指道士作法的迷信活动。
书:书写;符:符篆;水:神水。泛指道士作法的迷信活动。
明·无名氏《献蟠桃》第二折:“我做道士忒聪明,除妖断怪委实能,书符咒水不济事,听的谢将抢三牲。”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秦少游》:“高斋以谓‘少游尝为道士,书符咒水’,又诬也。”
书:画。符:符箓。水:作法的所谓神水。泛指道士作法的迷信活动。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秦少游》:“东坡谓少游通晓佛书,故荆公有‘秦君尝学至言妙道’之语。高斋以谓‘少游尝为道士,书符咒水’,又诬也。”明.无名氏《献蟠桃》二折:“我做道士忒聪明,除妖断怪委实能,书符咒水不济事,听的谢将抢三牲。” 并列 书,画。符,符箓。咒水,道教作法时所谓的神水。泛指道士作法的迷信活动。明·无名氏《献蟠桃》2折:“我做道士忒聪明,除妖斩怪委实能,~不济事,听的谢将抢三牲。”→念念有词 呼风唤雨
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虎~。~信。~节。 代表事物的标记、记号:~号。音~。 相合:~合。言行相~。 道士画的驱使鬼神的图形或线条:~咒。护身~。 古代称祥瑞的征兆:~瑞。~应(yìng )(指天降“符瑞”,与人事相应)。 姓。
某些宗教或巫术中的密语:~语。符~。念~。 说希望人不顺利的话:~骂。诅~。
一种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稻。~滴石穿。~泄不通。 河流:汉~。湘~。 江河湖海的通称。~库。~利。~到渠成(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顺利完成)。~可载舟。跋山涉~。依山傍~。 液汁:~笔。墨~。 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外~。肥~。 指洗的次数:这衣服洗过两~了。 姓。
《廣韻》防無切《集韻》馮無切《正韻》逢夫切,𠀤音扶。 《說文》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 《釋名》符,付也。書所敕命于上,付使傳行之也。 《玉篇》符,符節也。分爲兩邊,各持一以爲信。 《篇海》符者,輔也,所以輔信。 又驗也,證也,合也。 《六書音義》符之爲言扶也,兩相符合而不差也。 《周禮·地官》門關用符節。 《註》符節者,如今諸官詔符也。 《史記·五帝紀》黃帝合符釜山。 《註》合諸侯符契圭璋而朝于釜山。 《高祖紀》六年,剖符行封。 《孝文紀》初與郡國守相爲銅虎符、竹使符。 《註》張晏曰:符以代古之圭璋,从𥳑易也。師古曰:竹使符,與郡守各分其半,右留京師,左以與之。 又符瑞。 《禮·記註》萬物之符長。 《疏》符謂甘露、醴泉之屬。 又符籙。 《帝王世紀》黃帝討蚩尤,西王母以符授之,乃立請祈之壇,親自受符。 又木膚也。 《山海經》丹木赤符而黑理。 又書名。 《黃帝泰階六符經》《隂符經》《春秋·感精符》。 又官名。 《前漢·趙堯傳》堯爲符璽御史。 又姓。 《廣韻》魯頃公之孫雅仕,秦爲符璽令,因而氏焉。 又地名。 《前漢·地理志》沛郡有符離縣,犍爲郡有符縣,巴郡有符特山。 《趙充國傳》匈奴發騎,旁塞至符奚盧山。 《北史·隋本紀》開皇十五年,旅王符山。 《山海經》符禺之山,符禺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又獸名。 《後漢·班超傳》月氏貢符拔。 《註》符拔,形似麟而無角。 又竹名。 《廣東新語》雙髻峰下百十步,劉仙壇側有符竹,竹不甚高大,止數尺,葉上有文如蝸涎,如古篆籀,其行或複或單,或疎或密,葉葉不同,若今巫覡所書符者。一竹中有一葉二葉,或數十竹中無一葉,葉雖枯而文色不改。文多白,與葉色不同。山人謂之竹葉符,每以餉客。 又敷無切。 《史記·律書》萬物剖符甲而生。 《註》符,音孚。 又叶房尤切。 《陳琳·大荒賦》考律歷于鳳鳥兮,問民事于九鳩。傷典墳之圯墜兮,關大聖之顯符。
『水』《唐韻》《正韻》式軌切《集韻》《韻會》數軌切,𠀤稅上聲。 《說文》準也。北方之行,象衆水𠀤流,中有微陽之氣也。 《徐鉉曰》衆屈爲水,至柔,能攻堅,故一其內也。 《釋名》水,準也,準平物也。 《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隂氣,在黃泉之下,任養萬物。水之爲言濡也。 《書·洪範》五行,一曰水。 《又》水曰潤下。 《正義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體,水最微,爲一。火漸著,爲二。木形實,爲三。金體固,爲四。土質大,爲五。 《易·乾卦》水流濕。 《說卦》坎爲水。 《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脉之通流者也。 《淮南子·天文訓》積隂之寒氣爲水。 又六飮之一。 《周禮·天官》漿人掌共王之六飮,水漿醴涼醫酏。 又《禮·玉藻》五飮:上水、漿、酒、醴、酏。 《註》上水,水爲上,餘次之。 又《禮·曲禮》凡祭宗廟之禮,水曰淸滌。 又明水,所以共祭祀。 《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鑒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共明水。 《註》鑒,鏡屬,取水者。世謂之方諸。 又官名。 《左傳·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爲水師而水名。 又《前漢·律歷志》五聲,羽爲水。 又天水,郡名,漢武帝所置。 又中水,縣名,屬涿郡。應劭曰:易𣻎二水之中。𠀤見《前漢·地理志》。 又黑水,國名,卽𩎟韐。 又露爲上池水。 《史記·扁鵲傳》飮是以上池之水。 《註》上池水,謂水未至地,蓋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藥。 又姓。 又《韻補》叶式類切,音墜。 《劉楨·魯都賦》蘋藻漂於陽侯,芙蓉出於渚際。奮紅葩之熩熩,逸景燭於崖水。 又叶呼委切,音毀。 《李白·游高淳丹陽湖詩》龜游蓮葉上,鳥宿蘆花裏。少女棹輕舟,歌聲逐流水。 又《韻補》音準。引《白虎通》水之爲言準也。○按準乃水之義,非水之音。蓋沿《周禮·考工記》鄭註,準讀爲水而誤。今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