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三番


   蕃:遍数。不止一次,反复的。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èr cì sān fān
成语注音 ㄦˋ ㄘˋ ㄙㄢ ㄈㄢ
成语简拼 ecsf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英文 all too often(not for the first time)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蕃:遍数。不止一次,反复的。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他二次三番的邀我去逛逛。”


成语典故

见“三番两次”。《儿女英雄传》40回:“他~的邀我去逛逛。”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 双,比:独一无~。 两样,别的:~话。不~价。

第二:~日。~子。~等。~要。 质量、品质较差的:~品。~货。 等第,顺序:~第。~序。名~。 化学上指酸根或化合物中少含两个氧原子的:~氯酸。 中间:胸~。 量词,回:~数(shù)。初~。三番五~。 旅行所居止之处所:旅~。舟~。~所。 姓。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遍数,次,回:三~五次。 轮流更代:轮~。更(gēng )~。 称外国的或外族的:~邦。~茄。~薯。 倍:产量翻了二~。

〔~禺〕地名,在中国广东省。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二』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而至切,音樲。地數之始,卽偶之兩畫而變之也。 《易·繫辭》分而爲二,以象兩。 《左傳·定四年》衞侯將會,使祝佗從。佗曰:若又共二徼大罪也。 《註》謂兼二職。 《荀子·議兵篇》權出於一者强,權出於二者弱。 《史記·韓信傳》功無二於天下。 《前漢·嚴助傳》詔曰:子在朕前之時,知略輻輳,以爲天下少雙,海內寡二。  又巽二,風神名。  又古貨布文帝字。見《六書略》。𠄠字上下畫均齊。上畫短者,乃古文上字也。今相仍上短下長作二字,非。貳。𠄞𠄠𠄟二。

『次』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七四切,音佽。 《說文》不前不精也。 《徐曰》不前是次於上也,不精是其次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畫繢之事,靑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 《左傳·襄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又師止曰次。 《左傳·莊三年》凡師一宿爲舍,再宿爲信,過信爲次。 《書·泰誓》戊午,王次于河朔。  又位次。 《周禮·春官》大史祭之日,執書以次位常。 《疏》謂執行祭祀之書,各居所掌位次也。 《左傳·襄二十三年》敬共朝夕,恪居官次。  又次舍。 《周禮·天官》宮正,以時比宮中之官府、次舍之衆寡。 《鄭註》次諸吏直宿,若今之部署諸廬者,舍其所居寺。 《又》宮伯,授八次八舍之職事。 《註》鄭司農云:庶子衞王宮,在內爲次,在外爲舍。  又凡舍皆曰次。 《左傳·襄二十六年》師陳焚次。 《杜註》次,舍也。焚舍,示必死。  又安行旅之處爲旅次。 《易·旅二爻》旅卽次。  又處也。 《魯語》五𠛬三次。 《註》次,處也。三次,謂朝、野、市。  又張幄於所止之處亦曰次。 《周禮·天官》掌次,朝日祀五帝,則張大次小次。 《鄭註》次謂幄也。大幄,初往所止居也。小幄,謂接祭退俟之處。  又《儀禮·士冠禮》賔就次。 《鄭註》次,門外更衣處。必帷幕簟席爲之。  又市亭也。 《周禮·地官》司市,于思次以令市,而聽大治大訟。涖于介次,而聽小治小訟。 《註》思次,若今市亭也。介次,市亭之屬。別小者也。鄭司農云:次,市中𠋫樓。  又星之躔舍爲次。 《禮·月令》日窮于次。 《註》次,舍也。正義曰:謂去年季冬,日次於𤣥枵,從此以來,每引移次他辰,至此月窮盡,還次𤣥枵,故云日窮於次。  又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辰。次之與辰,上下相值。如星紀在丑,斗牛之次。𤣥枵在子,虛危之次。  又胷中曰胷次。 《莊子·田子方》喜怒哀樂,不入於胷次。 《註》次,中也。  又席閒曰席次。 《孔稚圭·北山移文》眉軒席次。  又至也。 《史記·酷吏杜周傳》內深次骨。 《註》李奇曰:其用罪,深刻至骨。  又造次,猶言草次。急遽貌。 《論語》造次必於是。 《前漢·河閒獻王傳》造次必於儒者。  又編髮爲首飾之名。 《儀禮·士昏禮》女次純衣纁袡。 《註》次,首飾,今時髲也。 《疏》《周禮》追師掌后之首服副編次。言次第髮長短爲之,如髲鬄也。別作䯸。  又雞次,楚典名。 《戰國策》蒙穀獻雞次之典而百官治。  又水名,在高平。 《水經注》若水與石門水合,水有五原,東水導源高平縣西八十里,西北流,次水注之。  又諸次,山名。亦水名。 《山海經》有大次山,小次山。  又諸次之山,諸次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河,是山多木無草。  又居次,匈奴女號,若漢公主。 《前漢·常惠傳》獲單于父行及嫂居次。 《匈奴傳》王昭君長女爲須卜居次,小女爲當于居次。  又姓。 《呂氏春秋》荆有勇士次非,亦作佽。  又《集韻》資四切,音恣。楡次,地名。 《廣輿記》楡次,縣屬太原府。  又《集韻》《正韻》𠀤津私切,音咨。次且,欲前不前也。 《易·夬卦》其行次且。《易經考異》作𨀥跙,王、鄭、馬皆作趦趄。  又湑次,漢縣名,在武威郡。 《孟康曰》次音咨。  又《集韻》才資切,音慈。具次,山名,通作茨。  又《楚辭·九歎》今余邦之橫陷兮,宗鬼神之無次。閔先嗣之中絕兮,心惶惑而息悲。次亦叶慈。

『三』

《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𡘋颯平聲。 《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 《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又姓。明三成志。  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聲。 《韻會》蘇暫切。 《論語》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參。 《博雅》參,三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 《前漢·𠛬法志》秦造參夷之誅。𡘋與三同。  又《韻補》叶疏簪切,音森。 《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番』

《廣韻》附袁切《集韻》符袁切,𠀤音煩。 《說文》獸足謂之番,从釆,田象其掌。或作𨆌蹯。  又《廣韻》《集韻》《韻會》孚袁切《正韻》孚艱切,𠀤音翻。數也,遞也。 《前漢·武帝紀》賢良直宿東番。  又山名。 《山海經》番條之山,無草木,多沙。  又《集韻》蒲波切《正韻》蒲禾切,𠀤音婆。鄱陽豫章縣。 《史記·伍子胥傳》闔閭使太子夫差將兵伐楚,取番。 《註》索隱曰:蓋鄱陽也。  又番吾,趙地。 《戰國策》秦甲涉河,踰漳據番吾,則兵必戰於邯鄲之下矣。 《釋文》番,音婆。  又音蒲。亦音盤。 《括地志》蒲吾,故東今之眞定府平山縣,卽漢番吾。番,當音蒲。  又姓。 《史記·河渠書》河東守番係。 《註》番,音婆。  又音潘。詩小雅云:番維司徒。番,氏也。 《前漢·高帝紀》故衡山王吳芮與子二人,兄子一人,從百粵之兵,以佐諸侯誅暴秦,有大功,諸侯立以爲王項羽侵奪之地,謂之番君。 《釋文》番,音蒲何反。 《正字通》姓譜,潘姓爲周文王畢公之後,食采於潘,因氏。讀判平聲。番姓爲吳芮封番君,支孫因氏,讀婆。字彙番姓亦音潘,合潘番二姓爲一音。誤。  又《廣韻》普官切《集韻》《韻會》鋪官切,𠀤音潘。番禺,南海地名。 《史記·貨殖傳》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瑇瑁,果布之湊。 《左思·蜀都賦》蒟醬流味於番禺之鄕。 《釋文》番,音潘。 《註》西北牂牁江廣數里,出番禺城下。  又《廣韻》薄官切《集韻》蒲官切,𠀤音槃。番和,縣名。在張掖郡。見《前漢·地理志》。  又《後漢·來歙傳》歙從番須回中徑至略陽。 《註》番,音盤。番須,回中,𠀤地名。  又《廣韻》博禾切《集韻》《韻會》逋禾切《正韻》補禾切,𠀤音波。 《爾雅·釋訓》番番,勇也。 《書·秦誓》番番良士。 《傳》武勇番番之良士。 《詩·大雅》申伯番番。 《傳》番番,武勇貌。  又《廣韻》《集韻》𠀤補過切,音播。獸足。  又《集韻》孚萬切《韻會》甫患切,𠀤音販。與音翻義同。 《杜甫詩》會須上番看成竹。 《獨孤及詩》舊日霜毛一番新,別時芳草兩回春。  又《集韻》普半切,音判。縣名。在上谷。本亦作潘。  又《史記·扁鵲倉公傳》切之得番隂脈,番隂脈入虛裏乗肺脈。 《註》番音芳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