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罪俱罚


   罚:处罚。前后两桩罪过一并处罚。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èr zuì jù fá
成语注音 ㄦˋ ㄗㄨㄟˋ ㄐㄨˋ ㄈㄚˊ
成语简拼 ezjf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二辠俱罰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罚:处罚。前后两桩罪过一并处罚。


近义词



成语示例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回:“你既上界违法,今又不改凶心,伤生造孽,却不是二罪俱罚?”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元 无名氏《飞刀对箭》第二折:“赢了将功折过,输了二罪俱罚。”


成语典故

前后两桩罪过,一并处罚。《元曲选外编.无名氏〈飞刀对箭〉第二折》:“赢了将功折过,输了二罪俱罚。”《西游记》第八回:“你既上界违法,今又不改凶心,伤生造孽,却不是二罪俱罚?” 主谓 前后两起罪过,合并处罚。《西游记》8回:“你既上界违法,今又不改凶心,伤生造孽,却不是~?”△用于法治方面。?从轻发落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 双,比:独一无~。 两样,别的:~话。不~价。

犯法的行为:犯~。~人。认~。有~。~恶。~名。~魁。~行。~证。~责。~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不容诛。 过失,把过失归到某人身上:功~。~愆。~尤(“尤”,过失,罪过)。归~于人。 刑罚:判~。畏~。待~。请~。 苦难,痛苦:受~。

全,都:百废~兴。声色~厉。 一起;在一起:~乐部。君与~来。

处分犯罪、犯错误或违犯某项规则的人:~款。~球。惩~。~不当罪(处罚过严或过宽,与所犯的罪行不相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二』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而至切,音樲。地數之始,卽偶之兩畫而變之也。 《易·繫辭》分而爲二,以象兩。 《左傳·定四年》衞侯將會,使祝佗從。佗曰:若又共二徼大罪也。 《註》謂兼二職。 《荀子·議兵篇》權出於一者强,權出於二者弱。 《史記·韓信傳》功無二於天下。 《前漢·嚴助傳》詔曰:子在朕前之時,知略輻輳,以爲天下少雙,海內寡二。  又巽二,風神名。  又古貨布文帝字。見《六書略》。𠄠字上下畫均齊。上畫短者,乃古文上字也。今相仍上短下長作二字,非。貳。𠄞𠄠𠄟二。

『罪』

《廣韻》徂賄切《集韻》粗賄切,𠀤音㠑。 《說文》捕魚竹罔。 《易·解卦》君子以赦過宥罪。 《書·大禹謨》罪疑惟輕。

『俱』

《唐韻》舉朱切《集韻》《韻會》恭于切,𠀤音拘。皆也。 《孟子》父母俱存。  又偕也,具也。 《莊子·天運篇》道可載而與之俱也。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乗車,兩馬,一豎子俱。  又姓。南凉將軍俱延,唐江州監軍俱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