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口通商


   1842年( 道光 二十二年)8月, 英国 凭借《南京条约》第二条的规定,强迫 中国 开放 广州 、 福州 、 厦门 、 宁波 、 上海 五处为通商口岸,因有“五口通商”之称。 王闿运 《陈夷务疏》:“五口通商,四国遣使,我之文字言语,阸塞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wǔ kǒu tōng shāng
成语简拼 wkts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1842年( 道光 二十二年)8月, 英国 凭借《南京条约》第二条的规定,强迫 中国 开放 广州 、 福州 、 厦门 、 宁波 、 上海 五处为通商口岸,因有“五口通商”之称。 王闿运 《陈夷务疏》:“五口通商,四国遣使,我之文字言语,阸塞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彩。~官。~谷。~金。~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行(指金、木、水、火、土)。~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历史上五大名山)。~脏(指心、肝、脾、肺、肾)。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 破裂的地方:~子。

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风。~天。~气。~宵。~行。~过。~衢。贯~。四~八达。曲径~幽。 懂得,彻底明了:~晓。~彻。~今博古。~情达理。 传达:~令。~讯。~报。~告。~知。~缉。~谍。 往来交接:~敌。~商。~邮。~融。~假(jiǎ )(汉字的通用和假借)。串~。沟~。 普遍、全:~才(指知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论。~体。~身。~读。~常。~病。~盘。普~。 男女不正当的性行为:~奸。私~。

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计划、讨论:~量。~讨。~议。~定。~榷。~酌(商量斟酌)。相~。磋~。洽~。协~。 买卖,生意:~业。~店。~界。~品。~标。 古指行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做买卖的人,亦用以指从事私营工商业的人):~人。~贩。~贾(gǔ ㄍㄨˇ)(商人)。~旅。 数学上指除法运算中的得数:~数。 中国朝代名:~代。 中国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2”。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五』

《唐韻》《韻會》疑古切《集韻》《正韻》阮古切,𠀤音午。 《增韻》中數也。 《易·繫辭》天數五,地數五。 《書·武成》列爵惟五。 《詩·鄘風》良馬五之。  又格五。 《後漢·梁冀傳》能挽滿,彈棊,格五,六博,蹴鞠,意錢之戲。 《註》行棊相塞謂之簺,簺有四采,簺白乗五是也。至五卽格不得行。  又《辛氏三秦記》城南韋杜,去天尺五。  又十五夜曰三五。 《謝靈運詩》期在三五夕。 《崔曙詩》秒冬正三五,日月遙相望。  又姓。漢五京。  又第五,五鹿,皆複姓。崔曙《早發交崖山還太室作》:仲冬正三五,日月遙相望。

『口』

《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𠀤𡨥上聲。 《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易·頤卦》自求口食。 《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又戸口。 《孟子》數口之家。 《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又姓。 《唐韻》今同州有之。 《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又古口,複姓。 《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又壺口,山名。 《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又谷口,地名。 《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 《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又列口,縣名。 《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又《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 《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又《韻補》苦動切,音孔。 《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又叶康杜切,音苦。 《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又叶恪侯切,音彄。 《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

『通』

《唐韻》《正韻》他紅切《集韻》《韻會》他東切,𠀤統平聲。 《說文》達也。 《正韻》徹也。 《易·繫辭》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禮·學記》知類通達。  又亨也,順也。 《禮·儒行》上通而不困。 《註》謂仕則上達乎君,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 《易·節卦》不出戸庭,知通塞也。  又暢也。 《爾雅》四時和爲通正。 《註》通,平暢也。  又總也。 《禮·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 《註》通計三十年所入之數,使有十年之餘也。  又開也。 《前漢·何武傳》通三公官。 《註》謂更開置之也。  又𨻰也。 《前漢·夏侯勝傳》先生通正言。 《註》謂𨻰道之也。  又凡人往來交好曰通。 《前漢·季布傳》非長者勿與通。  又《陸賈傳》剖符通使。  又書名。 《白虎通》班固著。 《風俗通》應劭著。  又書首末全曰通。 《後漢·崔實傳》宜寫一通。  又凡物色純者謂之通。 《周禮·春官·司常》通帛爲旃。 《註》通帛,無他物之飾也。  又通鼓。 《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鐸通鼓。 《疏》司馬振鐸,將軍以下卽擊鼓,故云通鼓。  又井地名。 《前漢·𠛬法志》方里爲井,井十爲通。  又《廣韻》州名。  又《韻會》馬矢曰通。 《後漢·戴就傳》以馬通薰之。  又《左傳·杜預註》旁淫曰通。  又叶他郞切,音湯。 《東方朔·七諫》身寢疾而日愁兮,情沈抑而不揚。衆人莫可與論道兮,悲精神之不通。

『商』

《唐韻》式陽切《集韻》《韻會》《正韻》尸羊切,𠀤音觴。 《說文》从外知內也。从㕯,章省聲。 《廣韻》度也。 《易·兌卦》九四,商兌未寧。 《註》商,商量,裁制之謂也。 《禮·曲禮》槀魚曰商祭。 《註》商猶量也。 《疏》祭用乾魚,量度燥濕,得中而用之也。  又《玉篇》五音,金音也。 《禮·月令》其音商。 《註》商數七十二,屬金者以其濁次宮,臣之象也。秋氣和,則商聲調。 《前漢·律歷志》商之爲言章也,物成孰,可章度也。 《白虎通》商者,强也。 《梁元帝·纂要》秋曰素商,亦曰高商。  又《說文》行賈也。 《易·復卦》商旅不行。 《周禮·天官·大宰》九職,六曰商賈,阜通貨賄。 《註》行曰商,處曰賈。 《廣韻》本作𧶜。俗作啇,非。  又《集韻》刻也。 《詩·齊風·東方未明疏》尚書緯謂刻爲商。 《儀禮·士昏禮註》鄭目錄云:日入三商爲昏。 《疏》馬氏云:日未出,日沒後,皆二刻半,云三商者,據整數言也。 《正字通》商,乃漏箭所刻之處。古以刻鐫爲商,所云商金,商銀是也。刻漏者,刻其痕以驗水也。  又《廣韻》張也,又降也,又常也。  又國名。 《詩·商頌譜》商者,契所封之地。 《疏》鄭以湯取契之所封以爲代號也,服虔王肅則不然。襄九年左傳曰:閼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服虔云:相土契之孫居商丘,湯以爲號。  又書序王肅註亦云:然契之封商見於書傳史記中,𠋫其文甚明。經典之言商者,皆單謂之商,未有稱商丘者,又相土之于殷室,非王迹所因,何當取其所居,以爲代號也。  又地名。 《左傳·僖二十五年》楚𩰚克屈禦寇,以申息之師戍商密。  又《春秋·襄二十一年》會于商任。  又《戰國策》高商之戰。  又州名。 《廣韻》卽古商國,後魏置洛州,周爲商州,取商於地爲名。 《戰國策》衞鞅亡魏入秦,孝公以爲相,封之於商,號曰商君。 《史記·張儀傳》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 《註》商州有古商城,其西二百餘里有古於城。  又商陵,漢侯國,在臨淮。見《史記·惠景閒侯者年表》。  又姓。 《史記·仲尼弟子傳》商瞿商澤。  又《諡法》昭功寧民曰商。  又與謫通。 《荀子·儒效篇》謫德而定次。 《註》謫與商同。  又《集韻》諸良切,音章。度也。 《書·費誓》我商賚汝。 《釋文》商如字,徐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