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节死义


   谓坚守节操,为正义而死。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hàng jié sǐ yì
成语注音 ㄓㄤˋ ㄐ一ㄝˊ ㄙˇ 一ˋ
成语简拼 zjsy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仗節死義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谓坚守节操,为正义而死。


成语示例


杜子美《送严武还朝》诗:‘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劝以仗节死义也。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八》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苏轼《上皇帝书》:“前山阳亡徒苏令,纵横史士,临难莫肯仗节死义者,以守相威权素夺故也。”


成语典故

仗节:坚守节操。死义:为正义而死。保持节操,不惜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八》:“杜子美《送严武还朝》诗:‘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劝以仗节死义也。” 并列 坚持节操,为正义而死。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八》:“杜子美《送严武还朝》诗:‘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劝以~也。”△褒义。多用于坚守大义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兵器:仪~。明火执~。 拿着兵器:~剑。 战争:打~。胜~。 凭借,依靠:倚~。仰~。~恃。~义执言(为了正义说公道话)。

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亡。~讯。~刑。~囚。~棋。~地。生离~别。~有余辜。 不顾生命:~志(牺牲生命的决心)。~士(敢死的武士)。~战。 固执,坚持到底:~心塌地。~卖力气。 无知觉:睡得~。 不活动,不灵活:~结。~理。~板。 不通达:~胡同。~路一条。 过时,失去作用:~文字。 极,甚:乐~人。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 情谊:~气。恩~。~重如山。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 指认为亲属的:~父。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仗』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亮切,長去聲。劒戟總名。唐制,殿下兵衞曰仗。 《儀衞志》朝會之仗,三衞番上,分爲五仗,皆帶刀捉仗,列於東西廊下。每日以四十六人立內廊閣外,號曰內仗。朝罷放仗,天子出,則有細仗,黃麾仗。  又《淮南子·原道訓》履危行險,無忘𤣥仗。 《註》𤣥仗,道也。  又憑倚也。 《詩·大雅·有馮有翼疏》馮者,可以委仗。  又與杖通。 《前漢·李尋傳》近臣已不足杖矣。 《註》杖通仗。  又《集韻》《韻會》雉兩切《正韻》呈兩切,𠀤長上聲。義同。◎按兵杖、器仗之仗,上、去二聲通用。惟馮仗之仗無上聲。

『死』

《廣韻》息姊切《集韻》《韻會》《正韻》想姊切,𠀤斯上聲。 《白虎通》死之言澌,精氣窮也。 《釋名》死者,澌也,若冰釋澌然盡也。 《莊子·知北遊》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爲生,散則爲死。 《關尹子·四符篇》生死者,一氣聚散耳。 《禮·曲禮》庶人曰死。 《禮·檀弓》君子曰終,小人曰死。  又《周禮·天官·疾醫註》少曰死,老曰終。  又《山海經》有不死國,在南海大荒中。 《郭璞贊》赤泉駐年,神木養命。稟此遐齡,悠悠無竟。  又圓丘山有不死樹。 《郭璞贊》萬物暫見,人生如寄。不死之樹,壽蔽天地。  又《山海經》流沙之東,黑水之閒,有不死山。  又《劉孟會云》祖州海島產不死草,一株可活一人。  又姓。自、死、獨、膊,代北四姓也。見《氏族略》。  又叶息利切,音四。 《宋玉·九辯》願徼𡴘而有待兮,泊莽莽與埜艸同死。叶上至。 《說文》从人作𣦸。  又𣦹,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