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仙人栽豆。我国传统魔术名。《冷眼观》第十二回:“你可学过‘仙人摘豆’么?不然,怎么能随你添添拿拿他看不见呢?”详“ 仙人栽豆 ”。
即仙人栽豆。我国传统魔术名。《冷眼观》第十二回:“你可学过‘仙人摘豆’么?不然,怎么能随你添添拿拿他看不见呢?”详“ 仙人栽豆 ”。
神话中称有特殊能力、可以长生不死的人:~人。~女。~子。~界。~境(①仙人居住的地方; ②形容景物美好的地方)。~风道骨。~山琼阁(喻虚无缥缈的美妙幻景)。 具有高超才能的人:诗~。酒~。 婉称死:~去。~逝。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类。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文如其~。
采取,拿下:采~。~取。~桃子。~除。 选取:~要。~录。~编。文~。~引。寻章~句。指~(挑出缺点)。 借:~兑。东~西借。
双子叶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如“紫檀”、“槐树”、“黄豆”、“绿豆”、“红豆”、“豌豆”、“落花生”等,日常统称豆类植物,亦指这些植物的种子:~科。~子。~荚(豆角儿)。~浆。~绿。煮~燃萁。目光如~。 形状像豆粒的东西:土~儿。 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俎~。 姓。
《廣韻》《集韻》相然切《正韻》蘇前切,𠀤音先。 《釋名》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 《揚雄曰》聖人不師仙。 又胎仙,鶴也。 《黃庭經》琴心三疊舞胎仙。 又輕舉貌。 《杜甫詩》行遲更覺仙。 又仙居,仙遊,俱縣名。 又仙霞,嶺名。 又姓。宋仙源明,明仙時忠,仙克謹。 亦作僲。
『人』《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𠀤音仁。 《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 《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 《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又一人,君也。 《書·呂𠛬》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又予一人,天子自稱也。 《湯誥》嗟爾萬方有衆,明聽予一人誥。 又二人,父母也。 《詩·小雅》明發不寐,有懷二人。 又左人,中人,翟國二邑。 又官名。 《周禮》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 又楓人,老楓所化,見《朝野僉載》。 又蒲人,艾人,見《歲時記》。 又姓。明人傑。 又左人,聞人,俱複姓。 又《韻補》叶如延切,音然。 《劉向·列女頌》望色請罪,桓公嘉焉。厥後治內,立爲夫人。
『摘』《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歷切,音剔。 《說文》拓果樹實也。一曰指近之也。 《傅毅·舞賦》摘齊行列。 《註》指摘行列。使整齊也。 又《廣韻》發也,動也。 《元稹詩》共邀連榻坐,兼去摘船行。 《自註》音剔。 又《唐韻》竹厄切《集韻》《韻會》陟革切,𠀤音謫。手取也。 《唐書·建寧王倓傳》天后次子賢作歌曰: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歸。或作擿。
『豆』《唐韻》徒𠋫切《集韻》《韻會》《正韻》大透切,𠀤音竇。 《說文》古食肉器也。 《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 《書·武成》執豆籩。 《詩·小雅》爲豆孔庶。 《公羊傳·桓四年》諸侯曷爲必田狩。一曰乾豆。 《註》豆,祭器,狀如鐙。 《禮·明堂位》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獻豆。 《註》楬,無異物之飾也。獻音娑,疏刻之也。 又《禮器》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又《鄕飮酒義》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旊人爲豆,實三而成觳,崇尺。 《註》崇,高也。豆實四升。 《史記·樂書》簠簋俎豆,禮之器也。 又《揚子·方言》𨻰、楚、宋、衞謂桮𥯛爲豆籠。 《註》盛桮器籠也。 《集韻》或作梪、䇺。 又《韻略》穀也。 《博雅》大豆,菽也。小豆,荅也。 《周禮·天官·大宰·三農生九穀註》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爲九穀。 《禮·投壷》壷中實小豆焉,爲其矢之躍而出也。 《干寶·晉書》駑馬戀棧豆。 又《博雅》天豆,雲實也。 又巴豆、海紅豆,皆藥名,出巴蜀。 又相思子一名紅豆。 又土芋一名土豆。皆菽豆別一種也。俗作荳,非。 又《說苑·辨物篇》十六黍爲一豆,六豆爲一銖,二十四銖爲一兩。 又官名。 《南齊書·魏虜傳》北魏置九豆和官。 又地名。 《北史·周文帝紀》文帝伐魏,至盤豆,拔之。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隴右道有白豆州。 又姓。漢光武時,關內侯豆如意,後魏長廣王豆代田。 又複姓。北周豆盧寧,本姓慕容氏,歸魏,賜姓豆盧氏。 又三字姓。北魏次南有紇豆陵氏。 又《正韻》當口切,音斗。 《玉篇》量名。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食一豆肉,飮一豆酒。 《註》豆,當爲斗。毛居正曰:豆,古斗字。如《左傳·昭三年》豆、區、釜、鍾之類,當音斗。後人誤讀爲俎豆之豆。斗斛之斗又作㪷,蓋譌倂耳。 又《字彙補》思留切,讀作羞。 《周禮·天官·腊人》凡祭祀共豆脯。 《註》脯非豆實,豆當爲羞,聲之誤也。 《釋文》豆,音羞。 又《韻補》叶動五切,音杜。 《柳宗元·牛賦》皮角見用,肩尻莫保。或穿緘縢,或實俎豆。豆叶保,保音補。 又叶田故切,讀作渡。 《詩·小雅》儐爾籩豆,飮酒之飫。兄弟旣具,和樂且孺。 《音學五書》豆叶孺。 又山名。 《後漢·郡國志》唐縣有都山。一名豆山。今關中人讀豆爲渡。 《說文》豎、侸、裋皆以豆得聲。樹字从壴,亦以豆得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