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当十


   一个人可抵挡十个人。形容以少胜多;英勇善战。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ǐ yī dāng shí
成语注音 一ˇ 一 ㄉㄤ ㄕˊ
成语正音 “当”,不能读作“dàng”。
成语简拼 yyds
感情色彩 褒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以一當十
成语英文 pit one against ten
成语俄文 один стоит десяти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一个人可抵挡十个人。形容以少胜多;英勇善战。




成语示例


陈忠实《白鹿原》第22章:“咱们红军不是一个顶仨,而是以一当十。”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战国策 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 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成语典故

形容英勇奋战,以少胜多。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是战略的说法,是对整个战争、整个敌我对比而言的。”参见:○一以当十 偏正 一个抵挡十个。形容勇敢善战。语本《战国策·齐策一》:“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张南生《回顾长征·遵义会议的光芒》:“我们~,以十当百地战斗着。”△褒义。用于战斗方面。也作“一以当十”、“以一当百”、“以一击十”、“用一当十”。 解释 一人可抵过十人。形容以少胜多时斗志昂扬,有压倒敌人的 气概。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 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秦末天下大乱,英豪群起,项梁等人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 仍尊称为楚怀王。项梁战死后,楚怀王喜欢宋义,任命他为上将 军,任命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在率军救援赵国时,宋 义畏懦不前,项羽趁早晨拜见上将军的机会在他的军帐中斩杀了 他。然后代理上将军,派遣将领率领两万士兵救援赵国重镇巨 鹿。 援军首战不利,于是项羽接受将领再次出兵的请求,率领全 部人马渡过漳河,把所有的渡船都沉入水底,把做饭的锅碗等炊 具全部砸烂,把帐篷也全部烧毁,每人随身只带三天的口粮,以 此表明决一死战、毫不退却的决心。 当时在巨鹿城下援救赵国的诸侯军队有十多路,但是面对强 秦没人敢出兵。项羽带领楚军到达巨鹿开始发动进攻后,诸侯的 将领都在壁垒上观望。楚 军战士斗志昂扬,全都能 够一人抵挡十人。楚军杀 声震天动地,诸侯军队看 得无不心存畏惧。经过多 次激战,楚军终于打垮了 秦军。从此,项羽威震诸 侯,各路诸侯的将领们见 了他无不跪在地上用膝盖 前行拜见,不敢仰视。 近义 以少胜多 反义 寡不敌众 例句 他干起活来可以以一当 十。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 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 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 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得~。 古同“已”,已经。 太,甚:不~急乎? 及,连及:富~其邻。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纯;专:专~。~心~意。 全;满:~生。~地水。 相同:~样。颜色不~。 另外的:蟋蟀~名促织。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 乃;竞:~至于此。 部分联成整体:统~。整齐划~。 或者:~胜~负。 初次:~见如故。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 表示多、久:~室九空。 表示达到顶点:~足。~成。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以』

《韻會》《正韻》𠀤養里切,怡上聲。爲也。 《論語》視其所以。  又因也。 《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左傳·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 《註》以魯故也。 《列子·周穆王篇》宋人執而問其以。  又用也。 《論語》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又《左傳·僖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 《易·師卦》能以衆正。  又《詩·周頌》侯彊侯以。 《註》彊民有餘力來助者,以閒民轉移執事者。  又同已。 《孟子》無以,則王乎。  又古以與聲相通。 《禮·燕禮》君曰:以我安。 《註》猶與也。 《魏書·李順傳》此年行師,當克以不。 《韓愈·剝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 《註》韓文與多作以。  又《集韻》與似同。 《易·明夷》箕子以之。鄭氏,荀氏皆作似。

『一』

《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𠀤漪入聲。 《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 《易·繫辭》天一地二。 《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  又《廣韻》同也。 《禮·樂記》禮樂𠛬政,其極一也。 《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  又少也。 《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 《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  又《增韻》純也。 《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 《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又均也。 《唐書·薛平傳》兵鎧完礪,徭賦均一。  又誠也。 《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  又正一。 《唐書·司馬承楨傳》得陶隱居正一法,逮四世矣。  又一一。 《韓非子·內儲篇》南郭處士請爲齊宣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韓愈詩》一一欲誰憐。 《蘇軾詩》好語似珠穿一一。  又《星經》天一星,在紫微宮門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又太一,山名,卽終南山。一名太乙。  又三一。 《前漢·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 《註》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氣也。  又尺一,詔版也。 《後漢·𨻰蕃傳》尺一選舉。 《註》版長尺一,以寫詔書。  又百一,詩篇名,魏應璩著。  又姓,明一炫宗。  又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婁氏,後改婁氏。  又一二三作壹貳叄。 《大學》壹是皆以修身爲本。 《史記·禮書》總一海內。 《前漢·霍光傳》作總壹。 《六書故》今惟財用出納之簿書,用壹貳叄以防姦易。  又《韻補》叶於利切,音懿。 《左思·吳都賦》藿蒳豆蔲,薑彙非一。江蘺之屬,海苔之類。  又叶弦雞切,音兮。 《參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

『十』

《唐韻》《韻會》是執切《集韻》寔入切《正韻》寔執切,𠀤音拾。 《說文》十,數之具也。一爲東西,丨爲南北,則四方中央具矣。易,數生于一,成于十。 《易·繫辭》天九地十。 《前漢·韓安國傳》利不十者,不易業。  又通作什。 《孟子》或相什百。 《前漢·谷永傳》天所不饗,什倍於前。 《枚乗傳》此其與秦地相什,而功相百。  又《韻會》令官文書借作拾。  又《陸游老學菴筆記》轉平聲,可讀爲諶。白樂天詩:綠浪東西南北路,紅欄三百九十橋。宋文安公宮詞:三十六所春宮館,一一香風送管絃。鼂以道詩:煩君一日殷勤意,示我十年感遇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