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指对传闻的事情不加分析就信以为真。
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指对传闻的事情不加分析就信以为真。
据我那小东人说得来十三妹姑娘怎的个孝义,怎的个英雄,我那老东人以耳为目,便轻信了这话。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
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一百七十回 :“但是如今的那班督抚,也都是些以耳为目、不分黑白的人。”
把耳朵当作眼睛。即把听来的当成亲眼看见的。比喻不亲自调查了解,只听信别人的话。《儿女英雄传》一七回:“据我那小东人说得来,十三妹姑娘怎的个孝义,怎的个英雄;我那老东人以耳为目,便轻信了这话。”亦作“以耳代目”。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纪文达立论,好是非古今。《绝妙好词》一编,叹为篇篇皆善,未免以耳代目。” 偏正 把听来的当作亲眼见的,比喻对传闻不加调查分析就信以为真。清·钱泳《履园丛话·汉郭有道陈仲弓碑》:“海外人~,不知真伪如此。”△贬义。用于认识事物方面。→贵耳贱目 ?耳闻目睹。也作“以耳代目”。
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 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 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 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得~。 古同“已”,已经。 太,甚:不~急乎? 及,连及:富~其邻。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背(bèi)。~垂。~鬓厮磨(mó)。~穴。~聪目明。~濡目染。 像耳朵的东西:木~。银~。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房。鼎~。 听说:~闻。~软。~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
眼睛:~光。醒~。历历在~。~指气使(用眼光和气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骄横傲慢的神志。亦作“颐指气使”)。 看,视:~语。~论(喻没有自知之明或浅陋狭隘的见解)。 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的(dì)(亦指箭靶的中心)。 大项中再分的小项:条~。纲举~张。 名称:数~。巧立名~。 标题:~录。 生物学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在“纲”以下,“科”以上:鸟纲中有雁形~和鸡形~。 孔眼:网~。 指为首的人:头~。
《韻會》《正韻》𠀤養里切,怡上聲。爲也。 《論語》視其所以。 又因也。 《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左傳·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 《註》以魯故也。 《列子·周穆王篇》宋人執而問其以。 又用也。 《論語》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又《左傳·僖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 《易·師卦》能以衆正。 又《詩·周頌》侯彊侯以。 《註》彊民有餘力來助者,以閒民轉移執事者。 又同已。 《孟子》無以,則王乎。 又古以與聲相通。 《禮·燕禮》君曰:以我安。 《註》猶與也。 《魏書·李順傳》此年行師,當克以不。 《韓愈·剝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 《註》韓文與多作以。 又《集韻》與似同。 《易·明夷》箕子以之。鄭氏,荀氏皆作似。
『耳』《唐韻》而止切《集韻》《韻會》《正韻》忍止切,𠀤音洱。 《說文》主聽也。 《易·說卦》坎爲耳。 《管子·水地篇》腎發爲耳。 《淮南子·精神訓》肝主耳。 《白虎通》耳者,腎之𠋫也。 又俗以塗巷語爲信曰耳食。 《史記·六國表》此與以耳食何異。 《註》耳食,不能知味也。 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 《史記·封禪書》有雉登鼎耳。 《後漢·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幘顏短耳長。 又《韻會》助語辭。 《論語》女得人焉耳乎。 《禮·祭統》夫銘者,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 又《正韻》語決辭。 《史記·高祖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又《詩·魯頌》六轡耳耳。 《傳》耳耳然至盛也。 《朱註》耳耳,柔從也。 又爵名。 《左傳·昭七年》燕人歸燕姬,賂以瑤罋玉櫝斝耳。 《註》斝耳,玉爵。 《疏》斝,爵名,以玉爲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 又姓。 《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 又人名。老子名李耳。 又地名。 《前漢·武帝紀》罷儋耳眞番郡。 《註》師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眞番,本朝鮮地,皆武帝所置也。 《後漢·明帝紀》西南哀牢,儋耳,僬僥諸種,前後貢獻。 《註》楊浮異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則鏤其頰皮,連耳匡分爲數枝,狀如雞腸,纍纍下垂至肩。 又山名。 《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 《疏》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伊水所出。 《荆州記》順陽益陽二縣,東北有熊耳山,東西各一峯,如熊耳狀,因以爲名。 《齊語》踰大行與辟耳之谿。 《註》辟耳,山名。 《史記·封禪書》束馬懸車,上𤰞耳之山。 《註》𤰞耳,山名在河南太陽。 又草名。 《詩·周南》采采卷耳。 《傳》卷耳,苓耳也。廣雅云:枲耳也。 《疏》生子如婦人耳中璫,或謂之耳璫,幽州人謂之爵耳。 《博雅》𠭿耳,馬莧也。 又獸名。 《博雅》李耳,虎也。 又綠耳,周穆王駿馬名,俗作騄駬。魏時西𤰞獻千里馬,色白,兩耳黃,名黃耳。 《山海經》丹熏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註》卽鼯鼠,飛生鳥也。 《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黃耳。 又蟲名。 《爾雅·釋蟲》螾𧊔入耳。 《疏》今蚰蜒,喜入耳者。 《揚子·方言》蚰𧎘,自關而東謂之螾𧎘,或謂之入耳。 又曾孫之孫曰耳孫。 《前漢·惠帝紀》內外公孫耳孫。 《註》應劭曰:耳孫者,𤣥孫之孫也。去曾高遠,但耳聞之。 又《集韻》《韻會》𠀤如蒸切,音仍。 《前漢·惠帝紀》耳孫。 《註》晉灼曰:耳孫,𤣥孫之曾孫也。師古曰:爾雅,仍孫從己而數,是爲八葉。與晉說相同。仍耳聲相近,蓋一號也。 又《諸侯王表》𤣥孫之子耳孫。 《註》耳音仍。 又《集韻》仍拯切,仍上聲。關中河東讀耳作此音。
『目』《唐韻》《集韻》《韻會》𠀤莫六切,音牧。 《說文》人眼,象形,重童子也。 《春秋元命苞》肝之使也。 《韓詩外傳》心之符也。 《禮·郊特牲》氣之淸明者也。易說卦離爲目。 《註》南方之卦,主視。故爲目。 《書·舜典》明四目。 《註》廣四方之視,以決天下壅蔽。 又《博雅》視也。凡注視曰目之。 《史記·𨻰丞相世家》𨻰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 又動目以諭也。 《前漢·高帝紀》范增數目羽擊沛公。 又含怒側視也。 《周語》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又《小爾雅》要也。 《周禮·春官》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四曰巫目。 《疏》是要目之事。 又見也。 《公羊傳·桓二年》內大惡諱,此其目言之何遠也。 《註》目,見也,斥見其惡也。 又稱也。 《穀梁傳·隱元年》段,鄭伯弟也。以其目君,知其爲弟也。 《註》謂稱鄭伯。 又條目。 《論語》請問其目。 《註》條件也。 《前漢·劉向傳》校中祕書,各有條目。 又節目。 《禮·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方氏曰:節則木理之剛,目則木理之精。 又題目。 《後漢·許劭傳》曹操微時,常求劭爲己目。 《註》命品藻爲題目。 《晉書·山濤傳》甄拔人物,各有題目,時稱山公啓事。 又凡目。 《周禮·天官·小宰》師掌官成,以治凡。司掌官法,以治目。 《公羊傳·僖五年》一事而再見者,前目而後凡也。 《春秋·繁露》目者,偏辨其事也。凡者,獨舉其事也。 又科目。 《舊唐書·懿宗紀》以宋震胡德融,考科目舉人。 《宋史·選舉志》宋之科目有進土,有諸科,有武舉,常選外又有制科,有童子舉,而進士得人爲盛。 又黃目,周彝名。 《禮·明堂位》鬱尊用黃目。 又暉目,鴆鳥也。 《淮南子·繆稱訓》暉目知晏。 《註》晏,無雲也。天將晏靜,暉目先鳴。 又比目,魚名。不比不行。亦謂之鰈。見《爾雅·釋地》。 又橫目,傅草別名。鬼目,苻草別名。俱見《爾雅·釋草》。 又海外有一目國,一目中其面而居。見《山海經》。 又天目,山名。 《元和地志》上有兩峰,峰頂各一池,若天左右目。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河目縣,屬幷州。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目州隷隴右道。 又姓。 《潛夫論》目夷氏,子姓,宋微子後。 又目宿,草名。通作𥄕。 《前漢·西城傳》馬耆目宿。 《史記·大宛傳》作苜蓿。 又叶莫筆切,音密。 《夏侯湛抵疑》心有窮志,貌有飢色。吝江河之流,不以躍舟船之檝。惜東壁之光,不以寓貧婦之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