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白白地送死。
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今赴秦军,如以肉餧虎,当何益也。”
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今赴秦军,如以肉餧虎,当何益也。”
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 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 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 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得~。 古同“已”,已经。 太,甚:不~急乎? 及,连及:富~其邻。
人或动物体内红色、柔软的组织:~体。~类。~食。肌~。~票(被盗匪掳去的人,盗匪借以向他的家属勒索钱财)。~身(佛教指肉体)。 果实中可以吃的部分:桂圆~。冬瓜~厚。 果实不脆,不酥:~瓤西瓜。 行动迟缓,性子慢:做事真~。 古代称圆形物中有孔的边。 极亲密疼爱之称,多用呼子女。
同“餒”。(①饥饿。《説文•食部》:“餧,飢也。”②鱼腐烂。《説文•食部》:“餧,魚敗曰餧。”)
喂养。后作“喂”。《廣雅•釋詁三》:“餧,食也。”
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口(➊喻危险境地;➋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穴(喻危险境地)。~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狼(喻凶残的人)。~头蛇尾。~踞龙盘。龙腾~跃。 勇猛、威武:~将。~势。~劲。~威。~~。~气。 古同“唬”,威吓。 古同“琥”,琥珀。
《韻會》《正韻》𠀤養里切,怡上聲。爲也。 《論語》視其所以。 又因也。 《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左傳·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 《註》以魯故也。 《列子·周穆王篇》宋人執而問其以。 又用也。 《論語》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又《左傳·僖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 《易·師卦》能以衆正。 又《詩·周頌》侯彊侯以。 《註》彊民有餘力來助者,以閒民轉移執事者。 又同已。 《孟子》無以,則王乎。 又古以與聲相通。 《禮·燕禮》君曰:以我安。 《註》猶與也。 《魏書·李順傳》此年行師,當克以不。 《韓愈·剝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 《註》韓文與多作以。 又《集韻》與似同。 《易·明夷》箕子以之。鄭氏,荀氏皆作似。
『肉』《唐韻》如六切《集韻》《韻會》《正韻》而六切,𠀤音衄。 《說文》胾肉,象形。本書作𠕎。 《易·噬嗑》噬乾肉。 《禮·孔子閒居》觴酒豆肉。 《左傳·莊十年》肉食者鄙。 《管子·水地篇》五藏已具,而後生肉。 《又》心生肉。五肉已具,而後發爲九竅。 又《正字通》禽鳥謂之飛肉。 《揚子·太𤣥經》明珠彈于飛肉,其得不復。 又肉𠛬。 《史記·孝文帝紀》法有肉𠛬三。 《註》黥劓二,左右趾合一,凡三。 又芝草名。 《抱朴子·僊藥卷》五芝者,有石芝,有木芝,有草芝,有肉芝。 又視肉,獸名。見《山海經·郭璞註》視肉,形如牛肝,有兩目,食之無盡,尋復更生如故。 又土肉,生海中。色黑,長五寸,大如小兒臂,有腹,無口耳,多足,可炙食。 《本草》李時珍曰:此蟲魚之屬,與土精名封同類。 《郭璞·江賦》土肉石華。 又《本草》人頂生瘡,五色,如櫻桃,破則自頂分裂,連皮剝脫至足,名曰肉人。夏子益奇疾方,常飮牛乳,卽消。 又《釋名》肉,柔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如又切,音輮。錢璧之體。 《爾雅·釋器》肉倍好謂之璧。 《註》肉,邊也。好,孔也。 《釋文》肉,如字。 又如授反。 又錘體爲肉。 《前漢·律歷志》圜而環之,令之肉倍好者。 《註》錘之形如環,體爲肉,孔爲好。 又肥滿也。 《禮·樂記》使其曲直繁瘠,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 《疏》肉謂肥滿。 《又》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 《註》肥也。 《釋文》𠀤而救反。 又《史記·樂書》寬裕肉好。 《註》肉好,言音之洪美。 又《集韻》儒遇切,音孺。肌肉也。 又《韻會》《正韻》𠀤而由切,音柔。邊也。 又《正字通》音腴。 《周禮·地官·大司徒》其民豐肉而庳。劉昌宗讀。
『餧』《廣韻》《集韻》《韻會》𠀤於僞切,音委。 《玉篇》餧,飼也。 《廣韻》餧,飯也。 《說文》食牛也。 《禮·月令》季春,餧獸之藥,毋出九門。 《註》餧者,啗之也。藥,毒物也。 《楚辭·九辯》驥不驟進而求服兮,鳳亦不貪餧而妄食。 《註》謂不貪人飤己妄食也。 又《唐韻》奴罪切《集韻》《韻會》《正韻》弩罪切,𠀤音鮾。 《玉篇》飢也。一曰魚敗曰餧。 《楚語》民之羸餧,日日已甚。 《前漢·魏相傳》振乏餧。◎按餧餒古通,今相承,以餧爲餧飼之餧,以餒爲飢餒之餒,遂分爲二。
『虎』《唐韻》火古切《集韻》《韻會》火五切,𠀤音滸。 《玉篇》惡獸也。 《說文》山獸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也。 《徐鉉註》象形。 《易·乾卦》風從虎。 《詩·小雅》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大戴禮》三九二十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 《述異記》虎千年,則牙蛻而角生。 又姓。 《廣韻》漢有合浦太守虎旗,其先八元伯虎之後。 又州名,唐有虎州,後避太祖諱攺武州。 又灘名。 《水經注》夷水又東逕虎灘。 又山名。 《吳越春秋》吳王葬閶門外,金玉精上浮爲白虎,名虎丘。 又便器名。 《西京雜記》漢朝以玉爲虎子,以爲便器。 又與琥通。 《吳志·裴松之註》虞翻曰:僕聞虎魄不取腐芥。 《六書正譌》象虎踞而回顧之形。 《篇海》儿rén,古人字,虎足象人,故从人。从几,誤。 《干祿字書》通作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