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何底止


   同“伊于胡底”。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ī hé dǐ zhǐ
成语注音 一 ㄏㄜˊ ㄉ一ˇ ㄓˇ
成语简拼 yhdz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当代
成语结构  复杂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同“伊于胡底”。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鲁迅《〈朝花夕拾〉后记》:“起观斯世之忍心害理,几全如陈叔宝之无心肝。长此滔滔,伊何底止?”


成语典故

同“伊于胡底”。鲁迅《〈朝花夕拾〉后记》:“起观斯世之忍心害理,几全如陈叔宝之无心肝。长此滔滔,伊何底止?” 见“伊于胡底”。鲁迅《〈朝花夕拾〉后记》:“起观斯世之忍心害理,几全如陈叔宝之无心肝。长此滔滔,~?”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彼,他,她:~说。~人(那个人,多指女性)。 文言助词:下车~始。~谁之力?~于胡底(到什么地步为止,不堪设想的意思)。 姓。

疑问代词(a.什么,如“~人?”b.为什么,如“~必如此?”c.哪样,怎样,如“~不?”“~如?”d.哪里,如“~往?”e.发表反问,如“~乐而不为?”)。 副词,多么:~其壮哉! 姓。

古同“呵”,谴责。

古同“荷”,担。

最下面的部分:~层。~座。~下(➊下面;➋以后)。海~。~肥。 末了:年~。月~。到~。 根基,基础,留作根据:刨根问~。~蕴。~稿。~版。 图案的基层:白~蓝花的瓶子。 何,什么:~事伤感。 古同“抵”,达到。

同“的”。

停住不动:~步。截~。 拦阻,使停住:~痛。禁~。 仅,只:~有此数。不~一回。 古同“趾”,脚;脚趾头。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伊』

《唐韻》於脂切《集韻》於夷切《韻會》幺夷切《正韻》於宜切,𠀤音蛜。彼也。 《詩·秦風》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又發語辭。 《詩·邶風》伊余來墍。  又《小雅》伊誰云從。  又維也。 《儀禮·士冠禮》嘉薦伊脯。 《揚雄·河東賦》伊年暮春,將瘞后土,禮靈祇。 《註》師古曰:伊,是也。  又鬰伊,不舒貌。 《後漢·崔寔傳》智士鬰伊於下。與噫通。  又吾伊,讀書聲。 《黃庭堅詩》北窻讀書聲吾伊。俗作吚。  又伊威,委黍也。 《詩·豳風》伊威在室。 《陸璣疏》伊威一名委黍,一名鼠婦,在壁根下甕底土中生,如白魚者是也。  又姓。  又州名。本伊吾盧,地在燉煌大磧外,唐初內附,置伊州。  又木名。 《山海經》熊耳之山,伊水出焉,南入于洛。與洢同。  又《周禮·秋官》伊耆氏。 《註》伊耆,古王者號。後王識伊耆氏之舊德,而以名官。今姓有伊耆氏。

『何』

《唐韻》胡歌切《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𠀤賀平聲。曷也,奚也,孰也,詰詞也。 《書·臯陶謨》禹曰何。 《詩·小雅》夜如何其。  又誰何。猶言莫敢如何也。 《賈誼·過秦論》𨻰利兵而誰何。  又未多時曰無何,亦曰無幾何。 《史記·曹參傳》居無何,使者果召參。  又《前漢·袁盎傳》南方𤰞濕,君能日飮,無何,可免禍也。 《註》無何,言更無餘事也。  又《南史·西域傳》西域呼帽爲突何。  又《古今樂錄》羊無夷伊那何,皆曲調之遺聲。  又國名。 《隋書》西域有何國。  又姓。  又娙何,漢女官名,秩比二千石。  又《集韻》《正韻》𠀤下可切,賀上聲。同荷。儋也,負也。 《易·噬嗑》何校滅耳。 《詩·曹風》何戈與祋。 《小雅》何簑何笠。 《商頌》百祿是何。  又通訶。 《前漢·賈誼傳》大譴大何。 《註》譴,責也。何,詰問也。

『底』

《唐韻》都禮切《集韻》《韻會》《正韻》典禮切,𠀤音邸。 《說文》山居也。  又《說文》下也。  又《玉篇》止也。 《爾雅·釋詁》底,待也。 《註》止也。 《疏》底者,在物之下,是亦止也。  又《玉篇》滯也。 《左傳·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閉湫底。 《註》底,滯也。 《晉語》戾久將底,底箸滯淫。  又《增韻》器臀也。 《詩·大雅》于橐于囊。 《箋》無底曰橐。有底曰囊。  又文書槀曰底。 《春明退朝錄》公家文書稿,中書謂之草,樞密院謂之底,三司謂之檢。祕府有梁朝宣底二卷,卽貞明中崇政院書也。  又凡供役使者曰小底。 《晉公談錄》皇城使劉承規,在太祖朝爲黃門小底。  又設疑之辭。 《匡謬正俗》俗謂何物爲底。此本言何等物,後省何,直云等物耳。應璩詩云:用等謂才學,言用何等才學也。去何言等,其言已舊,今人不詳根本,乃作底字,非也。唐人詩多用底字。 《杜甫·寄王陶二少尹詩》文章差底病。 《韓愈·曲江寄白舍人詩》有底忙時不肯來。  又與厎通。 《韻會》厎,通作底。 《詩·小雅》靡所底止。 《傳》底,至也。  又與砥通。 《前漢·枚乗傳》磨礱底厲。 《註》底,柔石也。  又叶都木切,音啄。 《郭璞·東海外大壑讚》寫溢洞穴,暵昏龍燭。爰有天壑,號爲無底。

『止』

《唐韻》《集韻》《韻會》𠀤諸市切,音芷。 《說文》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 《徐曰》初生根幹也。  又《廣韻》停也,足也。 《易·艮卦》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 《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又靜也。 《禮·玉藻》口容止。 《註》不妄動也。 《莊子·德充符》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衆止。  又已也,息也。 《論語》止吾止也。 《史記·酷吏傳》寇盜不爲衰止。  又居也。 《詩·大雅》乃慰乃止。  又《商頌》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又心之所安爲止。 《書·益稷》安汝止。 《孔傳》言當先安好惡所止。《正義》曰:止謂心之所止。《大學》云: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好惡所止,謂此類也。  又朱子曰: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謂。  又留也。 《論語》止子路宿。 《孟子》可以止而止。  又行師營曰止,暫待曰次。  又凡戰而被獲曰止。 《左傳·隱十一年》公與鄭人戰於狐壤,止焉。 《杜註》內諱獲,故言止。  又《僖十五年》輅秦伯將止之。  又容止。 《詩·鄘風》人而無止。 《箋》止,容止。無止則無禮節也。 《孝經·聖治章》容止可觀。  又舉止。 《齊書·張欣泰傳》欣泰著鹿皮冠衲衣。世祖曰:將家兒何敢作此舉止。  又俗謂德行曰行止。 《外史檮杌》鄭奕敎子《文選》。其兄曰:莫學沈、謝嘲風弄月,汙人行止。  又樂器。 《爾雅·釋樂》所以鼓柷謂之止。 《註》止者,其椎名也。 《書·益稷》合止柷敔。 《鄭註》柷,狀如漆桶,中有椎,合之者,投椎於其中而撞之。  又鳥集亦曰止。 《詩·小雅》載飛載止。  又三止,三禮也。 《班固·幽通賦》嬴取威於百儀兮,姜本支乎三止。 《註》謂齊之先伯夷典三禮也。  又語辭。 《詩·周頌》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又首止,衞地名。在陳留襄邑。 《春秋·僖五年》齊侯會王世子于首止。  又與趾同。 《儀禮·士昏禮》皆有枕北止。 《鄭註》止,足也。古文止作趾。 《山海經》韓流麟身,渠股豚止。 《郭註》止,足也。 《前漢·郊祀歌》獲白麟,爰五止。 《師古註》止,足也。時白麟足有五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