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口籍籍


   七嘴八舌,议论纷纷。籍籍,纷乱貌。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凡闻僕《贺雨》诗,而众口籍籍,已谓非宜矣。”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hòng kǒu jí jí
成语简拼 zkjj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七嘴八舌,议论纷纷。籍籍,纷乱貌。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凡闻僕《贺雨》诗,而众口籍籍,已谓非宜矣。”


出处典源

成语典故

主谓 籍籍,纷乱的样子。形容众人七嘴八舌地议论。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凡闻仆《贺雨》诗,而~,已谓非宜矣。”△多用于描写议论场面。→众说纷纭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许多:与“寡”相对:~人。~多。~矢之的。芸芸~生。 许多人:大~。群~。民~。~口铄金。~目睽睽。~叛亲离。~擎易举。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 破裂的地方:~子。

书,书册:古~。书~。经~。典~。 登记隶属关系的簿册;隶属关系:~贯。户~。国~。学~。 登记:~没(mò)。~吏民。 征收:~田。 〔~~〕❶形容纷扰很大;❷形容名声很大;❸形容纵横交错的样子。 古代各种捐税的统称。

书,书册:古~。书~。经~。典~。 登记隶属关系的簿册;隶属关系:~贯。户~。国~。学~。 登记:~没(mò)。~吏民。 征收:~田。 〔~~〕❶形容纷扰很大;❷形容名声很大;❸形容纵横交错的样子。 古代各种捐税的统称。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众』

《篇海類編》魚琴切,音吟。衆立也。與乑異。俗書爲衆字。非。 《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𠀤之仲切,終去聲。 《說文》多也。 《徐曰》國語三人爲眾。數成於三也。 《易·說卦》坤爲眾。 《疏》取其地載物非一也。 《書·湯誓》格爾眾庶。 《詩·周頌》命我眾人。 《黌山子損益篇》寡者,爲人上者也。眾者,爲人下者也。  又眾雨。 《禮·月令·淫雨蚤降註》雨三日以上爲霖,今月令曰眾雨。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婁爲聚眾。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安眾縣,秦置,屬南陽郡。  又《唐韻》職戎切《集韻》《韻會》之戎切,𠀤音終。義同。  又草名。 《爾雅·釋草疏》眾,一名秫。稷之黏者也。  又濼,一名貫眾,藥草也。  又姓。 《左傳》有眾仲,眾父,以字爲氏。  又叶諸良切,音章。 《道藏歌》攜袂明眞館,仰期無上皇。北鈞唱羽人,玉女粲賢眾。  又叶諸仍切,音蒸。 《揚子·太𤣥經》減於艾無以涖眾也,減黃貞臣道丁也。  又叶才淫切,音琴。 《揚子·太𤣥經》減其儀欲自禁也,減於艾無以涖眾也。 《正字通》从橫目,从㐺,人數多也。目,數也。字彙作衆,列血部,非。 《字彙》同眾。 《正字通》眾字之譌。別詳目部。

『口』

《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𠀤𡨥上聲。 《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易·頤卦》自求口食。 《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又戸口。 《孟子》數口之家。 《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又姓。 《唐韻》今同州有之。 《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又古口,複姓。 《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又壺口,山名。 《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又谷口,地名。 《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 《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又列口,縣名。 《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又《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 《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又《韻補》苦動切,音孔。 《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又叶康杜切,音苦。 《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又叶恪侯切,音彄。 《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

『籍』

《廣韻》《集韻》《韻會》秦昔切《正韻》前歷切,𠀤音踖。 《玉篇》書籍。 《尚書·序疏》籍者,借也。借此𥳑書以記錄政事,故曰籍。 《左傳·昭十五年》王謂籍談曰:昔而高祖,司晉之典籍。  又戸籍。 《史記·蕭何世家》高祖入關,何獨先走丞相府,收圖籍,以是具知天下戸口阨塞。  又尺籍,所以書軍令。  又門籍。置牒于門,以案出入。 《前漢·元帝紀》令從官給事宮司馬門中者,得爲父母兄弟通籍。 《註》籍者,爲尺二竹牒,記其年紀、名字、物色,挂之宮中,案省相應,乃得入也。  又租籍。 《管子·國蓄篇》租籍者,所以彊求也。 《註》在工商曰租籍。  又籍田。 《禮·祭義》天子爲籍千畝,諸侯爲籍百畝。 《詩疏》籍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謂之籍田。 《五經要義》天子籍田以供上帝之粢盛,所以先百姓而致孝享也。籍,蹈也。言親自蹈履于田而耕之也。  又籍籍,語聲也。 《前漢·江都易王傳》國中口語籍籍。  又狼籍。 《史記·蒙恬傳》此四君者皆爲大失,以是籍于諸侯。 《註》言惡聲狼籍,布于諸國。  又姓。晉籍談,漢籍福。  又《正韻》詞夜切,音謝。 《前漢·義縱傳》治敢往少溫籍。 《註》言無所含容也。  又地名。 《史記·秦本紀》靈公十年城籍姑。 《括地志》籍姑,在同州韓城縣北三十五里。  又叶檣龠切《左思·詠史詩》陳平無產業,歸來翳負郭。長卿還成都,壁立何廖廓。四賢豈不偉,遺烈光篇籍。

『籍』

《廣韻》《集韻》《韻會》秦昔切《正韻》前歷切,𠀤音踖。 《玉篇》書籍。 《尚書·序疏》籍者,借也。借此𥳑書以記錄政事,故曰籍。 《左傳·昭十五年》王謂籍談曰:昔而高祖,司晉之典籍。  又戸籍。 《史記·蕭何世家》高祖入關,何獨先走丞相府,收圖籍,以是具知天下戸口阨塞。  又尺籍,所以書軍令。  又門籍。置牒于門,以案出入。 《前漢·元帝紀》令從官給事宮司馬門中者,得爲父母兄弟通籍。 《註》籍者,爲尺二竹牒,記其年紀、名字、物色,挂之宮中,案省相應,乃得入也。  又租籍。 《管子·國蓄篇》租籍者,所以彊求也。 《註》在工商曰租籍。  又籍田。 《禮·祭義》天子爲籍千畝,諸侯爲籍百畝。 《詩疏》籍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謂之籍田。 《五經要義》天子籍田以供上帝之粢盛,所以先百姓而致孝享也。籍,蹈也。言親自蹈履于田而耕之也。  又籍籍,語聲也。 《前漢·江都易王傳》國中口語籍籍。  又狼籍。 《史記·蒙恬傳》此四君者皆爲大失,以是籍于諸侯。 《註》言惡聲狼籍,布于諸國。  又姓。晉籍談,漢籍福。  又《正韻》詞夜切,音謝。 《前漢·義縱傳》治敢往少溫籍。 《註》言無所含容也。  又地名。 《史記·秦本紀》靈公十年城籍姑。 《括地志》籍姑,在同州韓城縣北三十五里。  又叶檣龠切《左思·詠史詩》陳平無產業,歸來翳負郭。長卿還成都,壁立何廖廓。四賢豈不偉,遺烈光篇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