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俞:古代孝子名。形容对父母极为孝顺。
伯俞:古代孝子名。形容对父母极为孝顺。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七章:“他向母亲讲说着《伯俞泣杖》、《孟母择邻》、《岳母刺字》的故事。”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毛义捧檄,为亲之存;伯俞泣杖,因母之老。”
汉.刘向《说苑.建本》:“伯俞有过,其母笞之(注:笞,用竹板打),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俞得罪,笞尝痛;今母之力衰,不能使痛,是以泣也。’” 汉朝时,梁人韩伯俞性恭孝。一次母亲体罚他的过失,他觉得竹板打到身上并不疼痛,于是感到母亲气力衰竭,恐将不久于人世,便伤心地哭泣起来。旧以此用为爱母至孝的典故。 明.萧良有《龙文鞭影》卷一:“伯俞泣杖,墨翟悲丝。” 主谓 形容孝顺。语本汉·刘向《说苑·建本》:“伯俞有过,其母笞之,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尝见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俞得罪,笞尝痛,今母之力衰不能使痛,是以泣。’”元·关汉卿《陈母教子》3折:“你孝顺似那王祥卧冰,你恰似~。”△褒义。多用于孝顺方面。 【典源】《说苑·建本》:“伯俞有过,其母笞之,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尝见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俞得罪,笞尝痛。今母之力衰,不能使痛,是以泣也。’” 【今译】 汉代韩伯俞 (一作“瑜”) 有了过错,他母亲责打他,伯俞哭泣。他母亲问:“以前打你,没有见你哭过,今天为什么哭啊?”伯俞说:“以前我有了过失,您打我很痛。这次觉得母亲的力气衰退,打我不痛,因此哭泣。” 【释义】 后以此典称人有孝心。 【典形】 伯瑜泣杖、慈母笞。 【示例】 〔伯瑜泣杖〕 元·郑廷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您家里也出不的个伯瑜泣杖,谅您看钱奴也学不的窦十郎。” 〔慈母笞〕 三国·曹植《灵芝篇》:“伯瑜年七十,彩衣以娱亲。慈母笞不痛, 歔欷泪沾巾。”
兄弟排行次序:~仲(指兄弟的次第,喻事物不相上下)。 父亲的哥哥:~~。~父。~母。 对父辈戚友的尊称:老~。世~。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爵。 旧时对文章、道德足为表率者的尊称:“海内文章~”。 姓。
〔大~子〕丈夫的大哥。
古同“霸”,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
文言叹词,表示允许:~允(原指帝王允许臣下的请求,后在一般书信中用作请对方允许的敬辞)。 安:“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然而以待耳”。 姓。
古同“愈”,更加。 病愈。
同“腧”。
小声哭:~诉(哭着控诉)。抽~。哭~。涕~。 眼泪:饮~。~下如雨。~血(a.流眼泪没有声,像出血那样;b.指在丧事期)。
扶着走路的棍子:手~。拐~。 泛指棍棒:擀面~。禅~。 古代刑罚之一,用棍打:~脊。 古同“仗”,恃,凭倚。
《唐韻》《集韻》《正韻》𠀤博陌切,音百。 《說文》長也。 《釋名》父之兄曰伯父。伯,把也,把持家政也。 又兄曰伯。 《詩·小雅》伯氏吹塤。 又第三等爵曰伯。 又《周禮·春官》大宗伯之職,以九儀之命,正邦國之位,九命作伯。 《註》上公有功德者,加命爲二伯,得征五侯九伯者。 《疏》公羊傳,自陝以東,周公主之。陝以西,召公主之。是東西二伯也。言九伯者,九州有十八伯,各得九伯,故云九伯也。 又婦人目其夫曰伯。 《詩·衞風》伯也執殳。 又馬祖,天駟,房星之神曰伯。 《詩·小雅》旣伯旣禱。 《註》以吉日祭馬祖而禱之。 又鳥名。 《左傳·昭十七年》伯趙氏,司至者也。 《註》伯趙,伯勞也。 又姓。益之後。春秋時有伯宗,伯州犂。 又同陌。 《史記·酷吏傳》置伯格長。 《註》言阡陌村落皆置長也。 又《正韻》必駕切。同霸。五伯,齊桓,晉文,秦繆,宋襄,楚莊也。伯叔伯長之義,後人恐與侯伯字溷,故借霸字別之。 又叶蒲各切,音博。 《詩·大雅》王錫申伯。叶下蹻濯。 又叶壁益切,音必。 《史記·敘傳》維弃作稷,德盛西伯。 又叶博故切,音布。 《揚雄·解嘲》子胥死而吳亡,種蠡存而越伯。五羖入而秦喜,樂毅出而燕懼。
『俞』俗兪字。
『泣』《廣韻》去急切《集韻》《韻會》《正韻》乞及切,𠀤音湇。 《說文》無聲出涕也。 《徐鉉曰》泣,哭之細也。 《禮·檀弓》泣血三年。 又《集韻》力入切,音立。猋泣,疾貌。 又與澀通。血凝不消也。 《素問》寒氣容于背兪之脈,則血脈泣。
『杖』《唐韻》直兩切《集韻》《韻會》雉兩切《正韻》呈兩切,𠀤音杖。 《說文》所以扶行也。 《禮·曲禮》大夫七十而致仕,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几杖。 又《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鄕,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 又《禮·喪服小記》父喪苴杖竹也,母喪削杖桐也。 又木梃也。 《家語》舜事瞽瞍,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 又《方言》矜謂之杖,謂戈戟柄也。 《呂覽·貴已篇》操杖以戰。 又《爾雅·釋草》蒤,虎杖。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亮切,丈去聲。持也。與仗同。 《書·牧誓》王左杖黃鉞。 又憑倚也。 《左傳·襄八年》杖信以待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