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如此


   但:仅,只。就愿意这样。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àn yuàn rú cǐ
成语注音 ㄉㄢˋ ㄩㄢˋ ㄖㄨˊ ㄘˇ
成语简拼 dyrc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英文 Be it so!(Let it be so!)
成语结构  紧缩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但:仅,只。就愿意这样。


成语示例


但愿如此,我们还得努力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晋·陶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成语典故

希望能够这样。多表怀疑或祈望。语本晋.陶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 述宾 只愿意这样。晋·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多用于愿望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只,仅,只是:~愿如此。~凡(凡是,只要是)。~分(只要)。 不过,可是:工作虽辛苦,~没有叫苦的。 徒然:“何~远走,亡匿于幕北苦寒无水草之地为?” 姓。

依照顺从:~愿。~意。~法炮制。 像,相似,同什么一样:~此。~是。~同。~故。~初。游人~织。 比得上,及:百闻不~一见。自叹弗~。 到,往:~厕。 假若,假设:~果。~若。假~。 奈,怎么:~何。不能正其身,~正人何? 与,和:“公~大夫入”。 或者:“方六七十,~五六十”。 用在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事物的状态:突~其来。 表示举例:例~。 应当:“若知不能,则~无出”。 〔~月〕农历二月的别称。 姓。

这,这个,与“彼”相对:~间。~后。~生。长~以往(老是这样下去)。从~。因~。 这里,这儿:到~为止。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但』

《唐韻》徒旱切《韻會》蕩旱切《正韻》徒亶切,𠀤音誕。徒也,凡也。  又空也。 《前漢·食貨志》民欲祭祀喪紀,而無用者,錢府以所入工商之貢但賖之。  又語辭。猶言特也,𦯔也。通作亶。詳前亶字註。  又與誕通。 《淮南子·說山訓》媒但者,非學謾也,但成而生不信。 《註》但,詐也。  又但馬,一名誕馬,散馬也。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平乗誕馬,不過二。 《程氏·演繁露》誕馬猶徒馬。今外官儀從有散馬前行,名坐馬。亦曰引馬,卽但馬也。 《遼史》作䩥馬。  又《集韻》《韻會》徒案切《正韻》杜晏切,𠀤音憚。義同。  又姓。漢西域都尉但欽,濟隂太守但巴,宋有進士但中庸。  又音鉏。古不知吹人。 《淮南子·說林訓》使但吹竽,使氐厭竅,雖中節而不可聽。 《註》但讀鉏。 《說文》但,裼也。 《正譌》偏脫衣袖也。借爲語辭。

『愿』

《唐韻》魚怨切《集韻》《韻會》《正韻》虞怨切,𠀤音願。 《說文》謹也。  又愨也,善也。 《書·臯陶謨》愿而恭。  又與原通。 《論語》鄕原,德之賊也。 《朱傳》原,與愿同。  又《集韻》愚袁切,音元。 《周禮·秋官·大司𡨥》上愿糾暴。劉昌宗讀。 《唐韻》魚怨切《集韻》《韻會》虞怨切,𠀤音愿。 《說文》大頭也。  又《爾雅·釋詁》思也。 《疏》欲思也。 《廣雅》欲也。 《書·大禹謨》敬修其可願。  又《正韻》顗望也。 《禮·少儀》不願于大家。 《疏》謂見彼富大不可願效之也。  又羡慕也。 《禮·祭義》國人稱願肰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已。  又每也。 《詩·邶風》願言思子,中心養養。 《傳》願,每也。 《疏》每有所言,思此二子,中心養養然不知所定。  又《集韻》五遠切,音阮。面短貌。  又叶上聲。 《詩·鄭風》有美一人,淸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又《劉向·九歎》河水淫淫,情所願兮。顧瞻郢路,終不返矣。◎按願字去聲,亦叶上聲。至訓面短,則止有阮字一音。

『如』

《唐韻》人諸切《集韻》《韻會》《正韻》人余切,𠀤音鴽。 《說文》从隨也。一曰若也,同也。 《書·舜典》如五器,如岱禮,如初,又然也。 《易·離卦》突如其來如。 《前漢·揚雄傳》雄家產不過十金,晏如也。  又往也,至也。公如棠,如齊。見《左傳》。 《劉伶·酒德頌》幕天席地,縱意所如。  又月名。 《爾雅·釋歲》二月爲如。  又語助辭。 《論語》恂恂如也。 《孟子》驩虞如也,皥皥如也。  又凉如。縣名。 《前漢·郊祀志》上遂北巡朔方,還釋兵凉如。  又肥如,古國名,在遼西郡。 《應劭曰》肥子奔燕,燕封于此。  又姓。如羅氏,攺爲如氏,見《統譜》。  又本覺爲如,今覺爲來,見《道院集》。  又眞如,有變易性相,如如常住不遷,𠀤見《禪燈錄》。  又𤣎如,獸名。瞿如,鳥名。𠀤見《山海經》。  又通作而。 《前漢·五行志》引左傳,星隕如雨。 《註》如,而也,星隕而且雨。  又《廣韻》人恕切《集韻》《韻會》如倨切,𠀤音茹。 《東方朔·七諫》忽容容其安之兮,超荒忽其焉如。苦衆人之難信兮,願離情而遠舉。 《註》舉去聲。  又《集韻》《類篇》𠀤乃箇切,音那。亦若也。

『此』

《唐韻》《正韻》雌氏切《集韻》《韻會》淺氏切,𠀤音佌。 《說文》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 《徐曰》匕,近也。近在此也。 《爾雅·釋詁疏》此者,彼之對。 《詩·周頌》在彼無惡,在此無斁。 《老子·道德經》去彼取此。  又《六書故》此猶兹也,斯也。 《大學》此謂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