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助人为善者得善报。
《国语 周语下》:“佐饔者得尝焉,佐斗者伤焉。”
《国语.周语下》:“佐饔者尝焉,佐斗者伤焉。”韦昭注:“饔,烹煎之官也。”后因称助人为善者得善报为“佐饔得尝”。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王子晋云:‘佐饔得尝,佐斗得伤。’此言为善则预,为恶则去,不欲党人非义之事也。” 连动 帮助做饭而得以品尝美味。比喻助人为善而得善报。语本《国语·周语下》:“佐饔者尝焉,佐斗者伤焉。”韦昭注:“饔,烹煎之官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王子晋云:‘~,佐斗得伤。’此言为善则预,为恶则去,不欲党人非义之事也。”△褒义。多用于描写为人、处事方面。?佐斗得伤。 也作“左雍得尝”。
辅助,帮助:~证(证据)。~餐。 处于辅助地位的人:僚~。 劝:~食。~酒(a.陪伴喝酒;b.就着菜肴把酒喝下去)。
熟食。 早饭:~飧不继(“飧”,晚饭,指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获取,接受:~到。~失。~益。~空(kòng)。~便。~力。~济。心~。 适合:~劲。~当(dàng )。~法。~体。 满意:~意。扬扬自~。 完成,实现:饭~了。~逞。~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可以,许可:不~随地吐痰。 口语词(a.表禁止,如“~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就这么办”)。
必须,须要:可~注意。 极舒服,极适意:这时要能洗上凉水澡,就~了。
用在动词后表可能:要不~。拿~起来。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连接补语,表示效果或程度:跑~快。香~很。
辨别滋味:~食。~新(吃新收获的谷物或应时的果品)。~鲜。品~。卧薪~胆。 试,试探:~试。~敌(试探敌人的力量)。 经历:~受。备~艰苦。 曾经:未~。何~。
《廣韻》則箇切《正韻》子賀切,𠀤左去聲。輔也,貳也。 《周禮·天官》以佐王均邦國。 《論語註》顏子王佐之才。 又《史記·天官書》五星者,天之五佐,見伏有時,盈縮有度。 又《集韻》子我切。義同。
『饔』《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容切,音邕。 《玉篇》熟食也。 《詩·小雅》有母之尸饔。 《傳》熟食曰饔。 《孟子》饔飧而治。 《註》饔飧,熟食也。朝曰饔,夕曰飧。 又《周禮·天官·內饔註》饔,割烹煎和之稱。 《疏》饔,和也,熟食曰饔。熟食須調和,故號曰饔。 又《儀禮·聘禮》君使卿韋弁歸饔餼五牢。 《註》牲殺曰饔,生曰餼。 又通作雝。 《周語》佐雝者嘗焉。 又《韻會》《正韻》𠀤於用切,雍去聲。義同。
『得』《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𠀤音德。 《說文》行有所得也。 《玉篇》獲也。 《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 又賦受亦曰得。 《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 《禮·曲禮》臨財毋苟得。 《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 《孟子》求則得之。 又貪也。 《論語》戒之在得。 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 《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 《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 又叶都木切,音篤。 《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易林》入市求鹿,不見頭足,終日至夜,竟無所得。 《集韻》或作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