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口开喝


   见“信口开合”。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ìn kǒu kāi hē
成语注音 ㄒ一ㄣˋ ㄎㄡˇ ㄎㄞ ㄏㄜ
成语简拼 xkkh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信口開喝
成语英文 have a loose tongue(spout off)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见“信口开合”。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元·张养浩《新水令·辞官》:“非是俺全身远害,免教人信口开喝。”


成语典故

见“信口开合”。元·张养浩《新水令·辞官曲》:“非是俺全身远害,免教人~。”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诚实,不欺骗:~用。~守。~物。~货。~誓旦旦。 不怀疑,认为可靠:~任。~托。~心。~念。 崇奉:~仰。~徒。 消息:~息。杳无音~。 函件:~件。~笺。~鸽。~访。 随便,放任:~手(随手)。~步(随意走动,散步)。~笔。~意。 同“芯”。 姓。

同“伸”,舒展开。 同“伸”,表白。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 破裂的地方:~子。

启,张,把关闭的东西打开:~启。~化。~诚布公。 分割:对~。三十二~本。 通,使通:~导。~窍。 使显露出来:~采(挖掘矿物)。~发。 扩大、发展:~扩。~拓。 发动或操纵:~动。~车。 起始:~始。~宗明义。 设置、建立:~创。~国。~设。 列举,写出:~单子。~发票。 支付:~销。~支。 沸腾,滚:~水。 举行:~运动会。 放在动词后面,表示效果:躲~。

把液体饮料或流质食物咽下去:~水。~酒。~茶。~粥。 特指喝酒:~醉了。

大声喊叫:~彩。~问。

声音嘶哑、噎塞:“儿生,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嘶~湿下者夭”。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信』

《唐韻》息晉切《集韻》《正韻》思晉切,𠀤音訊。愨也,不疑也,不差爽也。 《易·繫辭》人之所助者,信也。 《左傳·僖七年》守命共時之謂信。  又《爾雅·釋地》大蒙之人信。 《註》地氣使然也。  又《左傳·莊三年》一宿爲舍,再宿爲信。 《詩·豳風》于女信處。  又《周頌》有客信信。 《註》四宿也。  又符契曰信。 《前漢·平帝紀》漢律,諸乗傳者持尺五木轉信。 《註》兩行書繒帛,分持其一。出入關,合之乃得過。或用木爲之。 《後漢·竇武傳》取棨信閉諸禁門。 《註》棨,有衣戟也。  又古人謂使者曰信。與訊通。 《史記·韓世家》𨻰軫說楚王,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 《司馬相如·諭巴蜀檄》故遣信,使曉諭百姓。  又州名。唐置信州,卽今廣信府。  又姓。信陵君無忌之後。  又複姓。 《何氏姓苑》有信都,信平二氏。  又《集韻》《正韻》𠀤升人切。與申同。 《易·繫辭》往者,屈也。來者,信也。 《詩·邶風》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又同身。 《周禮·春官》侯執信圭,伯執躬圭。 《註》信圭,刻人形伸也。躬圭,刻人形屈也。  又叶斯鄰切,音新。 《詩·小雅》庶民弗信。叶上親。◎按《正韻》云:韓王信本與淮隂侯同名,嫌誤讀作新。今《敘傳》韓信音新,是信本有平、去兩音,其讀平者亦音,而非叶矣。

『口』

《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𠀤𡨥上聲。 《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易·頤卦》自求口食。 《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又戸口。 《孟子》數口之家。 《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又姓。 《唐韻》今同州有之。 《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又古口,複姓。 《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又壺口,山名。 《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又谷口,地名。 《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 《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又列口,縣名。 《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又《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 《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又《韻補》苦動切,音孔。 《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又叶康杜切,音苦。 《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又叶恪侯切,音彄。 《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

『喝』

《唐韻》於介切《集韻》乙芥切,𠀤音噎。 《說文》㵣也。 《後漢·竇憲傳》憲隂喝不得對。 《註》隂喝,猶噎塞也。隂,於禁反。喝,一介反。  又《後漢·張酺傳》被矢貫咽,聲音流喝。 《註》喝,一介反。廣蒼曰:聲之幽也。 《張正見·秋蟬喝柳詩》長楊流喝盡。  又《玉篇》嘶聲也。 《王充·論衡》兒生,號啼之聲鴻朗高暢者壽,嘶喝濕下者夭。  又《廣韻》於犗切《集韻》《正韻》於邁切《韻會》幺邁切,𠀤音餲。 《廣韻》嘶聲。  又《集韻》饐聲。 《司馬相如·子虛賦》榜人歌聲流喝。 《註》徐廣曰:喝,烏邁反。  又《集韻》丘蓋切《韻會》苦蓋切,𠀤音磕。 《集韻》與𡁁同,聲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許葛切,音暍。 《廣韻》本作𠿒,訶也。 《戰國策》恫疑虛喝。 《又》橫人日夜務以秦權恐喝諸侯,以求割地。 《集韻》亦作𡀽。  又《集韻》何葛切,音曷。呼也。  又一曰喉喝,怒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