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了重写。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雌黄:鸡冠石;黄赤色。
南北朝 刘孝标《广绝交论》:“雌黄出其唇吻,朱紫由其月旦。”李善注引晋 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原为“口中雌黄”。信口:随便开口。雌黄:矿物名,即鸡冠石,黄色,可作颜料。古人写字多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了重写。典出晋王衍之事迹。比喻不顾实际,轻下论断,随便乱说。王衍(256-311年),字夷甫,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士族,先后任中书令、尚书令、司徒、太尉等要职。当时皇族争权混战,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匈奴贵族刘渊趁机起兵,西晋政权岌岌可危。而王衍却只图自保,派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己则朝中执政,自以为狡兔三窟。后被石勒俘虏,为保全性命,曾劝其称帝,但终为石勒所杀。王衍少时,风姿娴雅,每日以清谈老庄为事。谈论中稍有不合义理之处,便随时改动,时人称之为“口中雌黄”。 【出典】: 《晋书》卷43《王戎附王衍传》1236页:“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 【例句】: 《明史·马孟祯传》:“爱憎由心,雌黄信口,流言蜚语,腾入禁庭。” 清·张云璈《察吏行》:“太守观察本切近,岂肯信口生雌黄。” 《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近常从事于翻译,间有短评,涉及时事,而信口雌黄,颇招悔尤,倘不再自检束,不久或将不能更居上海矣。” 偏正 信口,随口。雌黄,一种小块黄赤色粒状矿物。古代研成粉末后,在写字有错时用来涂抹。后指随口乱说,任意造谣、歪曲事实。语本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雌黄出其唇吻。”李善注引晋·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冯德英《迎春花》:“如果孙俊英按事实讲也没有什么,但是她加油添醋,~,凭空捏造,极尽诬蔑挑拨之能事。”△贬义。常用于指恁空捏造,妄加评论。→信口开河 胡说八道 ?一言为定 言之凿凿 言必有据 信而有征。也作“口中雌黄”。 改窜文字、变更语词皆随意为之,谓之 “信口雌黄”。 《文选·刘峻 〈广绝交论〉》: “雌黄出其唇吻,朱紫由其月旦。”李善注引晋·孙盛 《晋阳秋》: “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北齐·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意谓不得随意更改书中文字,此犹郑玄所谓 “博学以知服”之意。 此语后多用为掩没真相、不顾事实、凭空捏造、随意乱说之义。 “信口”,随口,随意说。那么,“雌黄”是什么意思呢? 宋·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 “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尝校改字之法: 刮洗则伤纸,纸贴之又易脱,粉涂则字不没,涂数遍方能漫灭。唯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 原来,“雌黄”相当于现今的涂改液,只不过它是一种有颜色的东西,它是从一种矿物中提取某种成分而成的。古时是用黄纸书写的,写错了即用 “雌黄”涂抹重写。由此推知 “雌黄”色黄。正因此,故 “雌黄”指改窜文字。因其将原有错讹处涂没,所以 “信口雌黄”即谓掩没真相、不顾事实而随口乱说之义。 “信口雌黄”在这个意义上说,同 “信口开河”义近。
诚实,不欺骗:~用。~守。~物。~货。~誓旦旦。 不怀疑,认为可靠:~任。~托。~心。~念。 崇奉:~仰。~徒。 消息:~息。杳无音~。 函件:~件。~笺。~鸽。~访。 随便,放任:~手(随手)。~步(随意走动,散步)。~笔。~意。 同“芯”。 姓。
同“伸”,舒展开。 同“伸”,表白。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 破裂的地方:~子。
母的,阴性的,与“雄”相对:~性。~花。~雄。 〔~黄〕矿物,橙黄色,可做颜料,古时用来涂改文字,如“信口~~”(随意讥评)。 柔羽。
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颜色:~色。~昏。牛~。~澄澄。信口雌~。 特指中国黄河:~灾。治~。~泛区。 指“黄帝”(即“轩辕氏”,传说中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老(黄帝和老子)。炎~子孙。 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事情~了。 姓。
《唐韻》息晉切《集韻》《正韻》思晉切,𠀤音訊。愨也,不疑也,不差爽也。 《易·繫辭》人之所助者,信也。 《左傳·僖七年》守命共時之謂信。 又《爾雅·釋地》大蒙之人信。 《註》地氣使然也。 又《左傳·莊三年》一宿爲舍,再宿爲信。 《詩·豳風》于女信處。 又《周頌》有客信信。 《註》四宿也。 又符契曰信。 《前漢·平帝紀》漢律,諸乗傳者持尺五木轉信。 《註》兩行書繒帛,分持其一。出入關,合之乃得過。或用木爲之。 《後漢·竇武傳》取棨信閉諸禁門。 《註》棨,有衣戟也。 又古人謂使者曰信。與訊通。 《史記·韓世家》𨻰軫說楚王,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 《司馬相如·諭巴蜀檄》故遣信,使曉諭百姓。 又州名。唐置信州,卽今廣信府。 又姓。信陵君無忌之後。 又複姓。 《何氏姓苑》有信都,信平二氏。 又《集韻》《正韻》𠀤升人切。與申同。 《易·繫辭》往者,屈也。來者,信也。 《詩·邶風》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又同身。 《周禮·春官》侯執信圭,伯執躬圭。 《註》信圭,刻人形伸也。躬圭,刻人形屈也。 又叶斯鄰切,音新。 《詩·小雅》庶民弗信。叶上親。◎按《正韻》云:韓王信本與淮隂侯同名,嫌誤讀作新。今《敘傳》韓信音新,是信本有平、去兩音,其讀平者亦音,而非叶矣。
『口』《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𠀤𡨥上聲。 《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易·頤卦》自求口食。 《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又戸口。 《孟子》數口之家。 《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又姓。 《唐韻》今同州有之。 《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又古口,複姓。 《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又壺口,山名。 《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又谷口,地名。 《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 《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又列口,縣名。 《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又《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 《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又《韻補》苦動切,音孔。 《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又叶康杜切,音苦。 《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又叶恪侯切,音彄。 《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
『雌』《唐韻》七移切《集韻》《韻會》七支切,𠀤音姕。 《說文》鳥母也。从隹从此。 《詩·小雅》誰知烏之雌雄。 又《廣韻》牝也。 《詩·小雅》以雌以雄。 《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素雌註》索隱曰:素雌,猿之雌者。餘詳雄字註。 又《集韻》《正韻》𠀤千西切,音妻。 《集韻》牝也。 《莊子·齊物論》猿猵狚以爲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