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偃旗息鼓”。
宋·苏洵《权书·法制》:“偃旗仆鼓,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哗者斩。”
见“偃旗息鼓①”。宋·苏洵《权书·法制》:“~,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哗者斩。”
仰面倒下,放倒:~卧。~仆。~仰(俯仰,喻随俗应付)。~旗息鼓。 停止:~息。~武修文。 古同“堰”,堤坝。
用布、纸、绸子或其他材料做成的标识,多是长方形或方形:~子。~帜。~号。~舰。~手。 中国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共分八旗,后又建立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特指属于满族的:~人(满族人)。~籍。~袍。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相当于县。
向前跌倒:~倒。前~后继。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乐(yuè)。~角(jiǎo)。大~。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石~。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吹。~噪。 发动,使振作起来:~励。~动。~舞。一~作气。 高起,凸出:~包。~胀。 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
《唐韻》《韻會》於幰切《集韻》隱幰切,𠀤煙上聲。 《說文》僵也,仆也。 《儀禮·鄕射禮》偃旌興而俟。 《淮南子·精神訓》牆之立,不若其偃也。 又服也,靡也,臥也。 《詩·小雅》或息偃在牀。 《書·武成》偃武修文。 又偃蹇,困頓失志貌。 《左傳·哀六年》彼皆偃蹇,將棄子之命。 《註》偃蹇,驕傲也。 又與堰同,壅水也。 《周禮·天官·人註》梁,水偃也,偃水爲關空也。 又偃豬,下溼之地。 《左傳·襄二十五年》規偃豬。 《正義曰》偃豬,謂偃水爲豬也。 又廁也。 《莊子·庚桑楚》觀室者周於寢廟,又適其偃焉。 《註》偃謂屛厠也。屛厠則以偃溲。 又地名。 《春秋·僖元年》公敗邾師于偃。 又姓。晉偃籍。 又《集韻》於殄切,音蝘。義同。
『旗』《唐韻》《集韻》《韻會》渠之切《正韻》渠宜切,𠀤音奇。 《說文》熊旗五游,以象罰星,士卒以爲期。 《釋名》熊虎爲旗,軍將所建,象其猛如虎,與衆期其下也。 《周禮·春官·司常》熊虎爲旗。 《又》師都建旗。 《註》畫熊虎者,鄕遂出軍賦,象其守猛莫敢犯也。 又《左傳·閔二年》佩衷之旗也。 《註》旗,表也。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東北曲十二星曰旗。 《註》兩旗者,左旗九星,在河鼓左也。右旗九星,在河鼓右也。皆天之鼓旗,所以爲旌表。 又姓。 《廣韻》齊卿子旗之後,漢有九江太守旗光。 又與箕同。 《荀子·富國篇》則國安於盤石,壽於旗翼。 《註》旗,讀爲箕。箕翼,二十人宿名。 又《韻補》叶渠尤切。 《班固·西都賦》乗輚輅,登龍舟,張鳳蓋,建華旗。○按《說文》旗从㫃其聲,訓熊旗五游,以象罰星,士卒以爲期也。旂从㫃,斤聲,訓旗有衆鈴以令衆也。分旗,旂爲二。《正字通》云:周禮九旗所畫異物,所建異名,各有等差。雖旌旄之通稱,而制度自別,未可合爲一也。
『仆』《唐韻》《集韻》《韻會》芳遇切《正韻》芳故切,𠀤音赴。偃也,僵也。 《唐書·房杜傳贊》興仆植僵。 又《集韻》普木切,音攴。義同。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敷救切,否去聲。頓也。 《唐韻》《集韻》《韻會》𠀤蒲沃切,蓬入聲。 《說文》給事者。 《禮·禮運》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僕。 《周禮·春官》車僕掌戎路。廣車,闕車,苹車,輕車之萃。 《註》車僕,主供副車者。僕猶御也,萃猶副也。謂供副車,以待乏用也。五車皆兵車也。 又司僕,官名。 《五代史·百官志》唐龍朔中,改太保曰司馭,又改爲司僕。齊職儀衆僕之長曰太僕,掌輿馬。明制有太僕寺。 又御車曰僕。 《論語》冉有僕。 又僕隷,賤役。 《左傳·僖二十四年》秦伯送衞于晉三千人,實紀綱之僕。 又自謙之辭。 《前漢·韋玄成傳》自稱爲僕,𤰞辭也。 又辱也。 《戰國策》傳命僕官。 又徒也。 《莊子·則陽篇》仲尼曰:是聖人僕也。 《註》猶言聖人之徒也。 又僕僕,煩猥貌。 又附也。 《詩·大雅》君子萬年,景命有僕。 又隱也。 《左傳·昭七年》楚芋尹無宇曰:吾先君文王,作僕區之法,曰:盜所隱器,與盜同罪。 《註》僕區,𠛬書名。區,匿也,作爲隱匿亡人之法。 又虎僕,獸名。 《博物志》羽民國有獸,文似豹,名虎僕,毛可爲筆。 又僕纍,蝸牛也。 《山海經》靑要之山,多僕纍蒲盧。 《註》僕纍一名蚹贏。蒲盧,細腰蟲,蠮螉也。 又姓。漢僕朋,宋僕斗,南明僕淮。 又《集韻》普木切,音撲。羣飛貌。 《莊子·天運篇》蚉蝱僕緣。 又叶鼻墨切,音匐。 《柳宗元·佩韋賦》尼父戮齊而誅卯兮,本柔仁以作極。蘭竦顏以誚秦兮,入降廉猶臣僕。
『鼓』《唐韻》工戸切《集韻》《韻會》果五切《正韻》公土切,𠀤音古。革音之器。伊耆氏造鼓。 《說文》鼓,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 《徐鍇曰》郭者,覆冒之意。 《玉篇》瓦爲椌,革爲面,可以擊也。樂書,鼓所以檢樂,爲羣音長。 《周禮·地官·鼓人》掌敎六鼓。 《註》六鼓:靁鼓八面,靈鼓六面,路鼓四面,鼖鼓,皋鼓,晉鼓,皆兩面。 又夏后氏足鼓,置鼓於趺上,謂之節鼓。殷楹鼓,以柱貫中,上出而樹之也。周縣鼓,植簨虡而縣之也。 又星名。 《爾雅·釋天》河鼓謂之牽牛。 《郭註》荆楚人呼牽牛爲擔鼓。擔者,荷也。 又《前漢·五行志》天水冀南山大石鳴,曰石鼓,鳴則有兵。 又國名。春秋鼓國,白狄別種。 《左傳·昭二十三年》晉襲鼓,滅之。 《後漢·郡國志》鉅鹿下曲陽有鼓聚,故翟鼓子國。 又量名。 《禮·曲禮》獻米者操量鼓。 《廣雅》斛謂之鼓。 《荀子·富國篇》瓜桃棗李,一本數以盆鼓。 《註》鼓,量也。謂數度以盆量也。 又《後漢·東夷傳》扶餘國,正月,國中連日大會飮樂,名曰迎鼓。 《集韻》俗作皷,非是。